我是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智能立体仓库的一名“新工人”,名叫料箱式机器人。2024年1月,这座立体仓库建成之日起,我和我的29名机器人同事陆续入职。在偌大的仓库里,除了一名叫刘乔贵的出库“管家”外,干活的全部是机器人。
在我眼里,这个立体仓库是一个巨大的“物资堡垒”,13层高的立体空间拥有6000多个库位。仓库里分门别类存放着生产电视机需要的33类物料,包括细小的数据线以及大一些的扬声器、支架等。每类产品都有自己固定的空间。
我的机器人同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和我一样的料箱式机器人,主要负责在车间和立体仓库之间运送货物,我身上有4个可以装载货物的箱子,一次可以拉满4箱物料;一类是身穿橘色外衣的潜伏式机器人,个头不大,但力气不小,能运送重达1吨的货物,主要负责运送大型整机原材料;还有一类是6米高的高位机器人,负责在立体库里存找货物。
收到指令后,高位机器人会及时找到货物并放到低位货架上,根据箱子大小,由我们料箱式机器人或潜伏式机器人运送到指定的生产工位,我会使用机械爪取放物料。对于一些零散、用量不大的辅料,高位机器人会将物料箱送到出库工作站的缓冲区,刘乔贵会将箱子和播种墙库位进行绑定,再呼叫我送去生产线指定的工位。
来参观的人都好奇,我们机器人团队与车间各个工位是如何做到默契配合的。用我的“健康管理医生”林利的话说,这要归功于贵阳海信建设的“智慧大脑”,我们机器人与“智慧大脑”里面的其中4套大数据系统都有关联。
首先是WMS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它像一本“电子台账”,记录着所有物料的品种、位置、库存状态等;其次是RCS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它是我们的“指挥官”,直接控制我们去哪里取货、送货;第三套是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它给WMS系统传递工单物料需求,再指挥RCS系统行动,是我们协同的“总调度”;还有一套WCS安灯系统,指导现场用料人员按需求按灯呼叫投料。
出库“管家”刘乔贵通过大数据系统对机器人下达指令
此外,大数据系统还设定了算法,如果前方“堵车”了,我能实时感知并自动选择另一条路绕过去,不会耽搁物料配送。当我和另一位驮着空箱返回的机器人同事迎面相遇时,我们还会互相让行,绝不造成“交通拥堵”。
在大数据系统和机器人同事的高效协同下,企业车间生产效率提升了不少。
现在,对于高频使用的物料,从生产线下达叫料指令到我将其送到生产线工位,全流程只需要10至15分钟,而过去人工找料动不动就要个把小时。
我听工作人员说,2020年,贵阳海信电视机年产量187万台,2024年,这个数据飙升到332万台,如果继续采取以前的存储方式,仓库面积至少翻一番。立体仓库建成后,至少为企业节约了1200平方米的仓储面积,每年能省下20余万元。
而我和机器人同事的到来,至少将17名工人从重复劳作中解放了出来,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车间协同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我想,这就是我存在的最大意义。
今年,贵阳海信的目标产值是突破100亿元。目前,我每天行走的里程可达10公里,机器人同事和工人同事都在做好各自岗位上的工作,共同为了百亿产值的目标努力。
记者 黄菊 文/图
编辑:吴艺舟
审核:吴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