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蒋明睿 王甜
2025年是“强基层”的决胜之年。早在今年初,《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指导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作用,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如今这一情况落实得怎么样?记者进行了探访。
一张“网”,“网”住百姓健康
“不知道是怎么了,心慌得不得了。”高邮市临泽镇韩夏村卫生室,一名中年女性患者突发心慌。村医迅速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很快,检查结果就通过“心电一张网”上传到了高邮市人民医院的心电诊断中心。当班医师第一时间组织科内医生共同诊断,仅用4分钟就明确诊断患者为室性心动过速,并将该患者纳入危急值管理。“从心电情况看,患者最好及时转诊接受进一步治疗。”市心电诊断中心与韩夏村卫生室医生联系,告知风险程度,患者也得到了及时的转诊治疗。
类似的场景如今已十分常见,自2024年9月运行开始,高邮市卫健委牵头为全市160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可穿戴便携式智能心电仪,打造形成了覆盖市、区域、乡镇、村居的四级心血管疾病救治的“心电一张网”,实现“基层采集—云端判读—实时指导”的闭环服务模式。这个模式最近还获评“2025县域慢病管理优秀案例”。
“在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基层医院培养专科医生的投入成本高、周期长,尤其在影像、心电、病理等辅助科室更为艰难。”高邮市卫健委副主任陈修海介绍,“心电一张网”建成后,乡村医生只需简单操作设备采集心电图,便可将数据即时上传至高邮心电诊断中心平台,村卫生室真正成为联通基层医疗的“神经末梢”,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保证了患者安全。
不止于此,借助“心电一张网”和四家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立起的网格化胸痛、卒中救治单元,让基层房颤患者也被编入“安全网”中,如遇危急报告,市120急救医疗站调度系统实时联动,及时预警,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服务定价10元/人次,不仅远低于常规心电图检查36元/人次标准,还能让乡村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同质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传输心电图7532份,预警和危急警报率达20.8%,50余名急性胸痛患者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诊并得到有效救治。
如今,高邮“一张网”模式已被其他多地复制推广,通过不断优化流程、增加物流班次、信息化赋能提档升级,已依托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形成检验、病理、影像、心电、消毒、急救、远程医疗等资源共享七大中心,构建高效的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无论是病理诊断结果、医学影像报告、患者基本信息,医共体单位之间都可以共享,减少患者重复检查。”陈修海表示,数字化、智慧化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上“快车道”,下一步高邮也将继续持续加大医疗资源整合力度,在推进智慧医疗服务等方面下更实功夫。
一块“屏”,折射区域资源协同
“这是我们淮阴区医共体综管大屏,目前已对接24家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走进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共体指挥中心,扑面而来的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巨大的综管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各成员单位的门诊量、住院床位使用率、急救车辆位置及状态、药品储备、重点人群分布等关键数据,管理者足不出户就可协调医共体单位资源。
“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串联起各家成员单位的资源,也让本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为基层所共享。”该院医共体指挥中心信息处负责人杨康介绍,这一区内信息化平台今年7月刚刚投入运行,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医共体的业务真正做到“协同”。他简单算了一笔账,以前基层医院开展影像检查、抽血检查等服务,由于硬件设备费用和养护成本高昂,相应可开展的项目类别就单一。而系统建设起来后,一些检验样本可以随车来到五院,检验完成后结果可以通过系统返回给基层医生。如此一来,不仅检验、影像、心电、病理等都可以集成在平台上,还建立起常态化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审方等模式。
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蒋玥说,遇见医生把握不准的问题,原来患者要自己再折腾到大医院去就诊,现在则可以直接在系统内填写申请单,发起会诊,明确需解决的问题。淮安市五院专家直接调阅完整的病历资料,并现场提出诊疗建议,出具会诊病历,处方信息直达药房的同时,还会同步至市五院审方中心,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一块“屏”,折射的是基层对健康守护的升级。淮安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董蔚说,淮安目前4个省级首批基层慢病筛防中心、1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53个社区医院持续做优做强,仅2025年上半年基层总诊疗量就已达917.4万人次……这一数字背后,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承诺得到兑现的证明。“以淮阴区医共体综管大屏为例,淮安的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10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都将持续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加快推进医共体内信息共建共享,加强区域内人员、技术、服务、管理统筹力度,让群众就近就便享受贴心安全的健康服务”。
一个“管家”,“管”好服务规范
在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菜单”越来越丰富,但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一直是个难题。
“以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依赖人工质控及季度督导,存在效率低、标准不一、管理粗放等问题。”盐城市亭湖区卫健委副主任吴宏英坦言,基层医务人员往往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梳理服务对象信息,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难以保证,上级部门的监管也存在一定局限,难以实现动态的全面覆盖。
针对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监管难、质量弱”三大痛点,亭湖区卫健委经多轮调研论证,于去年8月在苏北地区率先部署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质控系统。
“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服务等核心模块,实现动态数据分析与精准服务支撑。”吴宏英介绍,新系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基础数据管理、督导流程、结果分析、专家评估、问题整改等全链条进行数字化重塑,构建“计划—执行—评估—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
在亭湖区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护士打开系统后,跳出3条糖尿病患者随访逾期预警。她点开档案,快速联系患者补访,同时将调整后的随访计划录入系统,整个过程不到15分钟,比之前人工核对快了近两小时。
“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的自动化,既降低人力成本、又减少人为误差,数据时效性与准确性显著提升。”吴宏英介绍,“通过系统预警功能,基层医务人员能及时发现服务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实现精准化管理;同时,系统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数量、质量等进行多维度精确量化,为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亭湖区医共体数字化“十张网”工程项目之一,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区15家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面应用,成效斐然。2024年度,该区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提升了17.24%,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提升了20.52%、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提升了23.99%、老年人规范管理率提升了27.27%、老年人中医药规范管理率提升了28.07%。 (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