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不去了。”
“感觉没什么重磅车型。”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稍微休息一下。”
“马上金九银十,又要开始卷了。”
第二十八届成都车展举行前夕,与身边的某位媒体交谈,得到了文章开篇的四段回复。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场扮演承上启下作用的西南盛宴,位于中国汽车人心中的地位,确实有所下降。
虽然依旧扣着“A级车展”的帽子,但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更像是惯性一般的来走个过场,向外界证明“我活得很好”。
而本届,更是出现了大范围的集体缺席浪潮
保时捷、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玛莎拉蒂、宾利、雷克萨斯、捷豹路虎、英菲尼迪、捷尼赛思、东风本田、悦达起亚、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雪佛兰、一汽奔腾、东风风行、宝骏……从超豪华,到主流合资,再到自主品牌,都有囊括。
试问,证明了什么?
站在主机厂的角度,恰如开篇提及的那样,成都车展的重要性正在走低,来与不来只不过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罢了。
而在我心中,集体缺席浪潮的袭来,反映出中国车市愈发残酷的一面。身处风雨飘渺的大环境之中,很多车企无疑是迷惘的。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并不想失去这个观察整个大盘真实现状的绝佳锚点。
因此,收拾好行李,还是决定去参加本届成都车展。至于最关心的话题,必然集中纯电、插混、增程狼烟四起的“三国杀”,究竟打到哪一步了?
“成都人民真心爱电车”
理性客观地讲,今年的中国车市,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好似进入到了所谓的“僵持阶段”。
前者,并未如想象中那般,对于后者实现彻彻底底地碾压。
但当7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站上54%的历史高点,可以说传统燃油车试图用低价策略换取时间窗口的“割肉打法”,效果正在大打折扣。
还是那个道理,“有些趋势,不可逆转。”
就拿成都为例,身为西南重镇的它,上半年共售出新车超34万辆,牢牢位居全国首位。
而进一步拆分,没有太大悬念,新能源车占比稳稳超过50%。其中,轿车板块渗透率达到52.47%,SUV板块渗透率达到50.84,MPV板块渗透率更是达到56.07%。
要知道,成都并不限购,没有类似上海免费申领“绿牌”的助力,面对这样的终端数据,不禁由衷地感叹:“当地人民真心爱电车。”
并且,特别爱国产电车。
比亚迪、吉利、小米、鸿蒙智行、蔚来、小鹏、理想……纷纷出现在了大家的选购清单之中。
当然,像是特斯拉般的“大魔王”,同样在成都吃得盆满钵满,上半年交付量实现同比大涨。
反正,一直笃定地觉得,抛开政策因素的影响,烟火气十足的成都车市,完全能够视为中国车市电动化转型进程,最典型且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缩影。
由此将视线再次聚焦其新能源板块,有一个趋势很有意思:纯电的销量增幅,明显要快于插混与增程。
实际上,早在去年年底,曾作出一个判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三条技术路线很有可能迎来三分天下。”
但阔步迈入新的一年,却发现剧情并没有朝着预想中的方向发展。
反而,纯电重新焕发活力,本被寄予厚望的插混与增程,却表现得不温不火。
究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还是由于纯电阵营的产品力,得到了大幅度地升级,收割了越来越多的首购与置换用户。
都说插混、增程车主的下一辆车是纯电,正在悄然变为现实。
另一方面,则是终端供需关系的改变。换言之,单论20万元以下的市场,今年全新纯电车型如井喷一般地入场,让潜在消费者感到眼花缭乱,也进一步抢夺插混车型原有的份额。
而在增程之前占尽绝对优势的中高端板块,随着特斯拉焕新版Model Y、小米YU7包括乐道L90、全新ES8、理想i8这样热门选手的入场,也开始出现渐渐松动的迹象。
总之,纯电大有一副全方位发起“反攻”的架势。
本届成都车展,如果你亲临现场,相信同样能够感受到该阵营的声量,悄然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位于各个价格带,都在打破过去的掣肘。也正因如此,纯电、插混、增程“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几乎不可能实现。
当然,“一家独大”也很难。
“本质就是一场三国杀”
本段开篇,首先抛出一组数据。
2021年,中国新能源销量占比中,纯电份额为82%;2022年,降至75.7%;2023年,继续缩水至67%,到了2024年,一度只有58.5%。
与这条下滑曲线相对应的,则是插混与增程的飞速上升与高歌猛进。
而今年上半年,纯电份额占比,重新爬升到了62%,时隔许久终于——止跌回升。
不可否认,积极的信号,已经显现。
在我心中,一直认为随着技术路线的不断推演,纯电、插混、增程之间的稳态关系,大概率会朝着“70%、20%、10%”所无限靠拢。
继续拿本届成都车展为例,你会看到10万元以下的小车市场,几乎已经被纯电全盘吃下。
10万元-20万元的大众市场,消费者对于纯电的认可度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日趋攀升。
到了20万元-30万元的价位带,因为存在前文提及类似小米YU7、特斯拉焕新Model Y、乐道L90般选手,纯电浪潮也在疯狂袭来。
至于30万元以上的区间,成都车展前夕,因为接连见证了蔚来全新ES8、理想i8包括问界M8 EV展现出的威力,同样正在燃起变革的浪潮。
从李斌,到李想,再到余承东,都在不遗余力为自家纯电大六座SUV疯狂吆喝,甚至特斯拉都试图来分一杯羹。
更为恐怖的是,你会明显发现,上述提及的不少新选手,在最终定价环节,都在掀桌子一般贯彻“油电同价”甚至“电比油低”的方针。
换言之,大家纷纷意识到,卖纯电很难获得高溢价,只有先革自己的命,才能让消费者感到“超值”,才能从插混与增程手中抢夺蛋糕。
而目前人人喊着消费降级的大环境,恰巧与纯电提供的最大长板相匹配,“一旦天天用电,很难再用油了。
加之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涌入该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无疑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今年,纯电的触底反弹,像极了水到渠成。
顺势,将视线再次聚焦本届成都车展,如果你亲临现场,便会发现插混,依旧是少数传统自主巨头的游戏。
譬如,比亚迪、吉利、奇瑞。
无论是技术层面的高门槛,还是供应链的复杂程度,都把大部分主机厂拦在门外。
当然,一旦你能游刃有余地玩转插混,便能实现令人羡慕的“两条腿走路”,迅速获得量变引发的质变。
从大众市场,到中高端市场,都可以享受它带来的订单与利增益。
并且,要知道,插混还是转换传统燃油车用户的“桥头堡”。对于那些想要体验新能源的潜客,无疑是更折中的选择。
不过,站在全局的角度,如果将时间轴拉长,其仍然扮演着纯电身后“补充者”。越往后,戏份或许会越少。
至于增程,曾经得益理想、问界的接连绽放,大家总觉得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可今年,该板块的增速,却要比纯电、插混都要缓慢。
本届成都车展,结合几款重磅产品的推新逻辑,“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慢慢成为了行业主流的新风向。
经过不懈吹风,这套系统摇身一变化身“高端配置”。
好似一辆新能源车想要“卖贵”,管你SUV也好,轿车也罢,一旦拥有它的加持,终端解释成本将远低于同级别的纯电选手,并且企业经营层面还能够获得更高的溢价与毛利。
但随之而来的代价,俨然集中在产品定价愈发孤傲、受众越来越小。
毕竟,以前成本可控才是增程最大的优势。如今,随着“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的纷纷上车,优势瞬间不复存在。
而对于大多数品牌,想要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跟进“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的确是一条捷径。
奈何,除了技术达标之外,还要求必须在品牌形象、营销方式、产品定价等维度,不能出现太大短板。
乍一看,增程很香,却鲜有人可以大快朵颐。
理想与问界的成功,给了太多车企“我也行”的幻觉。往后,这盘游戏,真正的大赢家极大概率仍是那几位。
当然,如果你只是跟在它们身后,捡一捡溢出的流量,那么涉猎增程并不算亏,但很难成为永远的“救命稻草”。
写到这里,文章渐渐临近尾声,最后想说:“今年,纯电、插混、增程的互相较劲、暗自较量,本质上像极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三国杀,而成都车展便是提供给它们了一个顶级舞台。”
最终,三者的稳态份额占比,到底会趋近于多少,会不会朝着预测中的“70%、20%、10%”所无限靠近,很快时间会给出反馈。
而眼下,能够打保票的是,三者打得越是激烈,传统燃油车的份额越是会被迅速挤压。
至于主机厂后续的研发精力到底怎样分配,唯一能肯定,纯电必然是未来,插混与增程也不会消失。
所以,请根据自身情况投入资源。
而中国版图的幅员辽阔,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用车场景,造就了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盛况。
纯电、插混、增程的发展、迭代与进化,都是在不断造福新时代的消费者。
“身为用户,我们可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