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商业观察
自从UCPD驱动(全称为User Choice Protection Driver,用户选择保护驱动)在Windows系统上线后,便争议不断,时至今日,微软已围绕该驱动做了大量更新。微软官方对这项更新的解释是:“保护用户设置的默认应用不被第三方软件随意修改。”但用户发现,该程序背后大有猫腻。
在欧盟地区,微软的UCPD程序并不会对用户行为做出太多干扰。但在欧盟以外,包括中国地区在内的用户,都会在切换默认应用时,被该程序“横加阻拦”,甚至会在系统更新或重新后自动恢复到系统自带应用。
专业人士通过逆向工程发现,该程序对中国企业防范尤甚。腾讯、搜狗、360、金山、2345、联想……几乎国内用户常用的安全及办公软件都被拦在了门外。因此,这次更新究竟是为了保护用户选择,还是为了保护微软自家应用的市场生态?答案不得而知。
作者 | 金浩
编辑 | 方远
同一台Windows,两种体验
UCPD的机制原理并不复杂,不过讽刺的是,该原理和其名称“用户选择守护驱动”完全相反,并没有给用户选择的机会,而是借助一套内置的黑白名单机制,直接屏蔽了非微软官方签名的进程修改系统注册表键值。而在黑名单上的程序,有许多国内非常常见且老牌的厂商名字,如腾讯、联想、360、金山办公系列软件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个 UCPD 驱动不仅以近乎专制的方式“接管”了用户对默认程序的选择,而且它很难被禁用。微软准备了一个名为 UCPD velocity 的自动化任务,每当用户登录时就会尝试恢复一些“不被允许”的系统文件修改,并且最终重新启用 UCPD 驱动。
这就意味着,即使用户手动设置了非微软官方的浏览器和PDF默认程序,也会在重启的时候被恢复。
但并非所有用户都感受到了UCPD带来的不便。比如在欧盟地区,受《数字市场法》(DMA)的要求,微软只得妥协推出“公平模式”:用户可以一键切换包括浏览器、PDF阅读器和Office软件的默认应用。而且系统不会阻拦用户对默认应用的修改,更不会自动恢复原有设置。
但在欧盟以外地区,该程序则暴露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当用户想切换默认应用时,不仅需要多步操作,还可能遇到多次的弹窗提示,甚至在系统更新或重启后,强行抹平用户的自主选择。
这样的差异体验,令许多用户感到不便。有用户留言道:“为什么我们(非欧盟地区用户)不能一键切换?微软应该一视同仁,而不是给一部分用户添堵,让另一部分用户畅通。”
显然,同欧盟地区用户一样获得一键切换的体验,是目前许多用户的期盼,也是面向微软发出的质疑。
为什么这些中国应用更受限制?
在被UCPD重点监控和防范的“黑名单”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厂商名字:360、腾讯、联想、WPS、搜狗、2345等。几乎国内用户常用的软件都受到了限制。
显然,如此防范背后的原因,并不是其所谓的让“守护用户选择”这么简单。更直白来说,UCPD的本质是微软的“自家应用护航机制” —— 表面上保护用户选择,实际上限制第三方软件和微软体系的竞争。
这揭示了微软利用不对称的规则进行不公平竞争的“小动作”。在欧盟,受限于该地法制和监管的强势,DMA要求微软提供一键自由切换功能,微软只能让步,开放“公平模式”;但在缺乏类似监管的市场,微软则依然保持封闭策略,优先保护自家Edge、Office生态。
所以,微软并非不能做到公平,只是选择了在特定市场执行。这对在Windows系统上深耕软件开发的中国厂商而言,无疑是一次背刺。微软扮演起了既当软件发行方的运动员,又当平台方制造不对称规则的裁判员的双重角色。
更令人担忧的是,UCPD对中国厂商的限制,是否只是一个开始的信号。如果微软凭借掌握着开发系统的优势,限制第三方厂商的软件市场,这对于Windows的市场环境而言,无疑会造成深远的伤害。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美国巨头企业第一次陷入后门风波。通过留后门的方式,中国用户及互联网企业的安全受到挑战,也降低了国内用户对这些巨头企业的信任程度。如2025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约谈英伟达公司,要求其就对华销售的 H20 算力芯片存在的 “漏洞后门” 安全风险作出说明。此外,还有早些年思科网络设备后门事件及SolarWinds Orion平台渗透等案例教训。
微软虽声称“不创建后门”,但其产品的设计缺陷和对政府要求的配合,客观上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了攻击渠道。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数据显示,2024 年针对中国的网络攻击中,63% 的攻击链涉及微软系统漏洞。这些事件都提醒着国内用户及企业,要警惕潜伏在网络中的“特洛伊木马”。
当平台方与软件开发方争利,用户的权利就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只有在全球建立透明、合规、对称的数据监管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抵御此类风险。
把选择的权利还给用户
正如UCPD名称本身所言,在这场关于选择的交锋中,真正应该做决定的人是User,即用户。
可有博主做出测试,当他想将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切换为第三方应用,系统会冒出三次弹窗阻止。当他切换默认浏览器成功后,将电脑重启,默认浏览器又回到了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
可见,做出默认浏览器选择的,并不是用户,而是Windows。当微软扮演起一个大家长的角色,对用户的选择做出种种不便的限制,所谓的“保护用户选择”,便成为笑谈,也让“用户自由”成为了空话。
此外,不仅在浏览器更换上难度重重,经用户测试,在PDF、Office切换默认设置上,都面临着不同难度的限制,并且殊途同归的是,无论用户做出何种调整改变,都可能在系统重启及更新后被恢复设定。
事实上,尊重用户个人意志和自由应该是平台方自我设限的尺度。而且微软并非对该体验的重要性不知情。既然微软能在欧盟实现一键切换、规则透明,为何不能在全球范围同步这份体验?
无论身处何地,用户都应该能自由选择自己信任的工具。UCPD的初衷本该是保护用户的选择,但在不公平的框架下,反而成为了阻止用户选择的牢笼。
“将平等的选择权还给用户,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默认”,这既是用户对微软系统使用上的期待,也是全球市场对微软决策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