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仙甫故居成为散发着抗战精神的红色名片。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在浚县屯子镇西北约8公里处,有一个承载着血火记忆的村庄——裴庄村。这看似寻常的村落,却因一段抗战故事,承载着永不磨灭的历史荣光。
时间回拨至1938年3月15日,日本侵略军侵犯浚县县境,裴庄村村民常仙甫率本村青壮年数百人,英勇抗击日军,给犯境日军当头一棒。这场以弱抗强的英勇战斗,不仅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从此奠定了裴庄村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的不朽坐标。
8月21日,记者踏上这片浸润着英雄热血的土地。只见常仙甫故居、天门会聚点旧址、地下交通站、中共卫西工委旧址、抗战广场、吕正操司令部旧址以及丁家大院等纪念场所、革命遗址密集分布,每一处遗址都如无声的丰碑,串联起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裴庄村地处安阳通往浚县的交通要道。旧汤浚公路从村边经过,日军欲南下占领浚县、滑县等地,裴庄成为必经之地。正是这一地理位置,让裴庄村成为阻击日军南犯的首道屏障。”讲解员李露介绍,当年日军将村子三面包围,集中炮火轰击。常仙甫带领村民从上午10时打响战斗,激战至傍晚,日军未能攻入村内,反被村民击毙60多人,击伤100余人。
步入常仙甫故居,院内一棵由他本人于1938年3月亲手种下的皂荚树已长成参天大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院内一角的马槽下,隐藏着一个通往抗战地道的入口。全长1200余米、已复原近300米的地道,内部设有会议室、休息室、瞭望口等设施,一侧连通中共卫西工委旧址、一侧通往丁家大院,生动再现了当年复杂的地下交通网络。
“地道原始高度约1.5米,后来在修复时稍加高了一些,以便参观。”李露的声音在寂静而狭窄的空间里回响。沿狭窄通道继续前行,一个隐蔽于“草垛”之下的出口豁然呈现眼前,将大家引至中共卫西工委旧址。
“卫西”指平汉线以东的汤阴、淇县、汲县(今卫辉)的东部,浚县、延津大部和滑县的西南部约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是连接南北交通以及冀鲁豫和太行山两大根据地的咽喉地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建立的县一级地下党组织,卫西工委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辟并维护地下交通线,确保冀鲁豫与太行山根据地、延安之间的交通联系畅通无阻。其中一条就是裴庄村所在的南线地下交通线(泉寨交通线)——它东起内黄,中间经过汤阴五陵、浚县老观嘴等地,西至淇县泉寨村。这条交通线,成了连接各个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纽带。
自1940年卫西工委建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条交通线共护送过往干部、战士4000余名,还运送过许多根据地迫切需要的物资,有力支援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
裴庄村的抗战故事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光芒夺目。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来自各地的党员、学生和游客纷至沓来。人们在抗战广场重温入党誓词,在常仙甫故居缅怀先烈,在地道深处触摸历史的艰辛与坚韧。
上一篇:吃“灰”吐绿的产业魔法
下一篇:种田新“稻”路 旱涝都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