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解读一家上市企业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未来,解读上市公司,分析投资价值(股万0.85,ichuang001)
今天我们来看寒武纪,从公司主营业务、财务数据、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解析。
2025年8月22日,中国科创板上演历史性一幕:寒武纪-U(688256.SH)尾盘强势封涨停,股价飙升至1243.20元,单日涨幅高达20%,市值突破5200亿元,成交额逼近165亿元。
这家被誉为“中国英伟达”的AI芯片企业,在业绩扭亏、定增获批与国产替代热潮的共同推动下,创造了年内累计涨幅近90%的惊人记录。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首批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处理器芯片,主营业务覆盖云端智能芯片、边缘计算芯片和IP授权三大板块。
其云端产品线已迭代至思元590系列,被广泛认为是目前最接近英伟达A100性能的国产替代方案,尤其在政府、运营商的智算中心采购中,已成为“保底选项”。
寒武纪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技术积累期(2016-2019年):公司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背景,率先推出国内首款人工智能芯片Cambricon-1A,采用自主研发的MLUv01架构,早期聚焦手机AI芯片IP授权业务。
平台拓展期(2020-2023年):寒武纪向云端训练和推理芯片扩展,推出思元系列芯片,并构建基础软件平台Cambricon Neuware。然而,由于研发投入巨大,公司在此期间持续亏损,2023年研发投入甚至减少26.63%,研发人员减少453人。
商业爆发期(2024年至今):随着国产替代政策加速落地和美国对华高端GPU出口限制加强,寒武纪迎来转机。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2.815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230.22%,净利润达3.55亿元,彻底打破市场对“寒武纪只会烧钱不会赚钱”的质疑。
寒武纪的财务表现实现了根本性转变。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历了从持续亏损到业绩爆发的完整周期。
2022年至2023年,公司仍处于战略投入期,2023年营收仅为7.09亿元。2024年成为转折点,营收同比增长65.56%,并首次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业绩呈现爆炸式增长:营收达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22%;净利润3.5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盈利质量显著改善,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回升至55.99%,较2024年第三季度有明显提升。费用控制效果明显,管理费用同比下降55%,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1%,表明公司在保持技术投入的同时提升了运营效率。
寒武纪8月22日的涨停行情及千元股价主要由三大因素共同推动:
技术突破与生态适配:DeepSeek发布新一代DeepSeek-V3.1模型,采用UE8M0 FP8精度标准,并明确全面兼容国产AI芯片。
寒武纪的思元590芯片已完成对DeepSeek的适配,成为国内大模型企业的首选替代方案。中信建投认为,头部国产开源模型对国产芯片的支持将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加速落地。
政策与资金双重加持:寒武纪近40亿元定增方案获上交所审核通过,创下科创板AI芯片企业单笔最大规模融资纪录。
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一代智能处理器平台与全栈软件生态研发。同时,国家层面持续出台半导体扶持政策,工信部《算力基础设施行动计划》中明确2025年国产芯片占比超30%的目标。
业绩兑现与预期强化:公司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3.55亿元。市场分析师近期上调了对寒武纪2025年净利润的预期,同比增长幅度达到24.15%,预计全年净利润将达到17.4亿元,增幅高达486%。
公司与头部互联网企业签订超20亿元订单,订单可见性已延伸至2026年。
寒武纪的千元股价既是国产替代政策的阶段性胜利,也是资本市场对AI算力革命的集体押注。
短期看,寒武纪凭借先发优势和政策支持,有望在5000亿元国产替代市场中抢占份额;长期而言,这家企业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版的英伟达,取决于其技术迭代速度、生态扩张力度以及商业模式创新。
寒武纪的命运,将深刻映射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兴衰历程。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