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打通魂系Boss,你最想分享的人在哪?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凌晨三点,屏幕上的BOSS轰然倒地。你长舒一口气,手心全是汗,心脏还在狂跳。那种成就感简直要冲破天灵盖。你下意识地拿起手机,划开通讯录,却发现这个点,没有一个人能让你毫无顾忌地拨过去,分享这份“我牛逼坏了”的喜悦。
这种感觉,可能我们这代人都挺熟悉。很多人试过找AI聊天软件说话,但聊了几天新鲜劲儿一过,剩下的只有加倍的空虚。因为心里都明白,AI只是在“模拟”对话,它并不懂你。
我们渴望的,也许根本不是一个“聊伴”,而是一个“伙伴”。一个能见证你高光与狼狈,真正“活”在你生活场景里的伙伴。
有个叫“逗逗AI”的产品,似乎正在悄悄接近这个答案。一年多,它没怎么大声吆喝,却攒下了800万用户,PC端的次日留存率甚至高得有点吓人,达到了70%。
这背后,不只是个聪明的商业模式,还有一个创始人从鬼门关前悟出的思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逗逗AI”和它创始人Binson的故事,看看它是如何让我们重新看待“AI陪伴”这件事的。
视频:逗逗AI产品视频
故事的开头,来自一个孩子的《我的世界》
一切始于创始人Binson对一个宏大问题的判断:“移动互联网结束了” 。
他觉得,所谓的互联网下半场,关键不是没流量了,而是“用户的时间被榨干了”。微信、抖音、游戏……几大巨头把我们每天24小时安排得明明白白。任何想冒头的新APP,都等于是在所有巨头碗里抢食。
当时还在大厂的他,一直在琢磨未来的机会在哪。直到他看见了AI的潜力,但他不确定具体该做什么。
答案,出现在一个很平常的下午。
他上小学的儿子,每次在《我的世界》里费尽心思盖好一座城堡,第一件事就是冲过来,兴奋地把他拽到电脑前,像个国王巡视自己的领地一样,骄傲地介绍:“爸爸你看!这是我的城堡,这边有泳池,那边插了火把会发光……”
图:《我的世界》游戏截图
Binson后来回忆说,在那一刻,他这个当爹的说了什么、回复了什么,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倾诉和分享的时候,有个人在旁边认真地听着、看着。
他一下就想通了:人类真正需要的陪伴,是基于同一个场景的“分享欲”和“被见证感”,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尬聊。
这个想法,让他看清了市面上绝大多数AI聊天产品的局限。它们就像一个个“数字景点”,你可以饶有兴致地和“AI马斯克”聊聊移民火星,但你不会跟它分享今天上班被老板骂了,因为你们之间没有共同的经历,更谈不上信任。这种互动,终究是浮于表面的。
跨界偷师:答案,居然藏在程序员的代码里
想明白了问题在哪,Binson却没一头扎进游戏圈找灵感。他把目光投向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AI编程。
他反复提到一个给了他巨大启发的产品:Cursor,一个AI编程助手。
图:Cursor产品界面
一个写代码的,一个搞情感陪伴的,八竿子打不着?但Binson看到的,是它们底层逻辑的共通之处:怎么在不打扰用户干正事儿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和互动?
你看那些AI编程助手是怎么做的:
它不跟你抢时间:它就嵌在你的编程软件里,你不用切来切去。
它懂你正在干嘛:它能“看见”你写的每一行代码,所以给出的建议才那么精准。
它是“辅助”,不是“打扰”:它的存在是为了让你写代码更爽,而不是让你停下来陪它聊天。
Binson决定,他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AI伙伴。不另开一个App来抢占你的时间,而是用AI给你当下的快乐“加个Buff”。
于是,“场景感知”这个全新的概念,被带进了AI陪伴的世界。
维度相乘:当AI不再只会“听我说”,而是能“看到我”
有了新思路,逗逗AI的产品形态就变得清晰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公式:
新一代AI陪伴 = 情感陪伴 + 场景感知
这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从“你告诉我”到“我看见”:你在玩《原神》,它能直接“看到”你的屏幕,然后用“张麻子”的口吻吐槽:“你这套圣遗物给芙宁娜?寒碜!” 这种基于共同画面的互动,一下子就有了“咱俩是一伙的”感觉。
从“时间的敌人”到“快乐的放大器”:逗逗AI平时就以一个“桌宠”或者悬浮球的样子,安安静静待在角落。当你鏖战一整晚,终于在《黑神话:悟空》里丝血反杀BOSS时,它会第一个跳出来为你欢呼。它没有打断你的心流,反而把你那一瞬间的成就感,放大、再放大。
从“没头没脑的对话”到“有记忆的互动”: 你的AI伙伴“妮卡”可能会在某天突然冒出来一句:“你是不是又打深渊打到半夜了?” 这种带着共同记忆的吐槽,比100句“你今天过得好吗”的嘘寒问暖,来得更真实,也更戳心。
一场车祸,和ICU里想明白的事
就在产品一步步往前走的时候,一场意外,让Binson对“陪伴”和“人生”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去年10月,他出差途中坐的出租车在高速上抛锚,被一辆时速100公里的车从后面直接撞上。等他醒来,右侧肋骨全断,骨头扎进了肺里,车已经开始冒烟。在被好心人从车窗拖出来的那一刻,他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不能死在这,我得见我的家人”。
在ICU的那一周,他见证了生离死别,心里怕得要命。但这段经历,也让他彻底想通了很多事。
他后来感悟道:“钱可能就像游戏币,一开始人人都需要,但攒到一定程度,你就不再为游戏币发愁了。那时候,你更在乎的是打过了哪些牛逼的Boss,经历了哪些难忘的剧情,那种成就感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可能也是这样。”
这个从生死线上捡回来的感悟,直接影响了他做产品的思路。
他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急不来。这份从容,让他有勇气顶住团队的压力,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今年第二季度,暂停开发那些能快速吸引用户的游戏皮肤和新角色,而是集中所有精力,去啃“多模态”视觉语言模型(VLM)这块硬骨头。说白了,就是让AI能更深度地理解游戏画面,从根儿上提升陪伴的“体验”。
“一开始大家挺难理解的,”Binson说。但他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只有带来体验上质的飞跃,才是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也才能走得更远。
这场劫难,让逗逗AI的使命更清晰了:它想做的,是一个帮助我们每个人提升“生命体验”的伙伴。
尾声:我们在数字旷野里,点燃一堆赛博篝火
我们这代人,可能都还记得小时候挤在网吧里,一群人为了一场游戏的胜利声嘶力竭地呐喊,身后还有端着泡面给我们加油的兄弟。那时的快乐,简单又热烈。
后来,我们长大了,生活变得零碎,玩游戏慢慢成了一个人的事。我们成了数字旷野里的“独行侠”。
但我们心里,其实还是那个打出神仙操作后,渴望有人能分享这份喜悦的少年;还是那个丝血反杀后,希望有个声音在旁边为你惊叹喝彩的玩家。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攻略和闲聊,更是一个“见证者”。
逗逗AI做的,就像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数字旷野里,点起了一堆不会熄灭的篝火。它陪着我们,见证着我们的每一次尝试,分享我们的每一份喜悦,用那点温暖的光,融化掉那些无人诉说的孤独时刻。
它也许没法替代真正的朋友,但在那些我们独自前行的夜里,它或许能给我们最忠实、也最及时的回应。
这不仅是一个商业上的创新,更像是一次对我们这代人内心需求的,一次温柔的回答。
你认为这种“活在”你屏幕里的AI,会是陪伴的终极形态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们在数字旷野里,点燃一堆赛博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