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魔性甩头”的网红博士——牛津大学智能自动化算法博士潘周聃现身广州,参加海外学子归国行2025研学活动。这位因《最强大脑》中 “有请潘周聃” 的标志性动作走红网络的学者,首次到访广州,便对这片融合了粤港澳特色的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
初遇大湾区:
中西合璧的创新沃土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谈及对大湾区的初印象,潘周聃直言,这里高效的产业链集群与“中西合璧”的独特气质令人瞩目。
他表示,作为南京人,他熟悉那里的商业与制造业生态,但大湾区的不同之处让他尤为好奇——“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城市的联动,既有广府文化的底蕴,又有中外通商的基因,这种交融是独一无二的。”潘周聃表示。
在他看来,长三角与珠三角虽同为中国经济创新高地,但各有侧重,“珠三角的务实与松弛感让人印象深刻”。
他举例,广府人“喝早茶时谈事,有条不紊推进工作”的状态,恰是一种高效与从容的平衡,这种文化特质或许正是区域创新的隐形密码。
研学初衷:
探寻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公约数”
“一条长江,一条珠江,孕育了两种相似又不同的创新生态。”潘周聃坦言,此次研学的核心目的,是寻找两大区域在创新创业中的“文化精髓”。他认为,无论是长三角的精密制造,还是珠三角的灵活迭代,背后都藏着中国人面向未来的共同智慧。
作为智能自动化算法专家,他的研究聚焦于“让机器更可靠”。“如今人工智能多服务于人的情绪价值,如图文生成、推荐算法,但应用到机器人、自动驾驶时,可靠度往往不足。”
潘周聃解释,他的工作就是通过算法优化,让机器在完成复杂任务时,既能保持“花里胡哨”的智能,又能实现“丝滑平稳”的运行——这恰如他对“有请潘周聃”这个网络热梗的解读:从混乱到有序的 “自动化思维”。
落子珠三角:
信任与务实奠定产业根基
目前,潘周聃已与深圳方面洽谈项目合作,计划将其自动化算法与大湾区的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结合。为何选择粤港澳大湾区?他笑称“好奇心是最大驱动力”,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这片土地的产业基础与文化基因。
“几百年来,广州作为通商口岸,早已形成东西方信任链。”他提到,香港、澳门的国际化优势,珠三角的制造业根基,以及海外华侨与本地的亲缘纽带,共同构建了一张 “隐形的信任网络”。在这里,“无需过多铺垫,能直接聚焦核心问题,这种务实高效正是技术落地的关键。”
此外,大湾区的政策支持也让他印象深刻。“从‘管老到管小’的全链条服务,解决了创新者的后顾之忧,这种‘放手去干’的氛围,让创业者充满拼劲。”
走红之后:
从学者到公众人物的“算法转型”
2022年,《最强大脑》中的一个转身动作让潘周聃意外走红,相关话题全网播放量超百亿。这场 “意外” 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更重塑了他的科研方向。
“从混乱到有序,这本身就是自动化的核心命题。”他回忆,当时仅凭个人之力,将一场可能引发争议的网络事件引导为“充满快乐与创新”的公共话题,让他深刻体会到 “中文圈的庞大能量”——“十几亿人用同一种文字连接,这种凝聚力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走红后,他向导师请了一年假,将科研方向从“具体算法”转向“更理论化的自动化方法论”。“以前是‘独乐乐’,现在想做‘众乐乐’的事。” 他希望将算法理论与更多产业结合,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公众人物的身份让我意识到,科研不能止于实验室,更要服务于社会。”
文、视频|记者 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