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产业动态快讯
2025年
第027期
目录索引:
#1.
中科宇航启动IPO估值超110亿广州商业航天加速腾飞
#2.
广汽埃安6亿元增资华望汽车,布局高端智能新能源市场
#3.
华南农大团队揭示植物“生存智慧”,有望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4.
中国科学家首次探测到月球新一代激光反射镜回波信号
#5.
我国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发布
#6.
我国科研团队攻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短命”难题
#7.
长征十号首次系留点火试验成功载人登月再获突破
#8.
我国研发新型柔性机器鱼可潜入4000米深海
#9.
韩研发液态金属贴片实现实时血压监测
#10.
美的、华为、奇瑞多行业巨头跨界杀入医药大健康搅动产业格局
#
广州成果
01
中科宇航启动IPO估值超110亿广州商业航天加速腾飞
8月12日,中科宇航在广东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正式启动A股上市进程,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这家广州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经北京产权交易所股权转让项目测算,估值约111亿元。
中科宇航2018年成立,2022年迁入广州南沙,力箭一号火箭已完成7次发射,将63颗卫星送入轨道,民商火箭市场占有率居首。其南沙产业化基地可年产30发火箭,带动千亿级上下游产业链聚集。团队400余人中60%为硕士以上学历,平均拥有10年以上火箭研制经验。
此次IPO得益于科创板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支持政策,其上市将加速广州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发展,助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也标志着国内商业航天从探索期迈向资本化阶段。
02
广汽埃安6亿元增资华望汽车,布局高端智能新能源市场
8月13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董事会同意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向华望汽车增资6亿元。完成增资后,广汽集团直接持有华望汽车71.43%股权,通过广汽埃安间接持有28.57%股权。
华望汽车于今年3月由广汽集团投资15亿元成立,作为广汽与华为战略合作的重要载体,致力于打造面向30万元级高端市场的创新产品。根据规划,其全新车型将搭载华为智能驾驶软件、智能座舱及智能车控等解决方案。有消息人士称,华望汽车首款车型预计明年年中上市,规划有中大型轿车和中大型SUV,涵盖纯电和增程动力版本,轿车将率先推出。
此次增资不仅优化了华望汽车的资本结构,强化了广汽集团的控制权,还将助力整合广汽在整车研发制造及供应链管理、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资源,加速产品落地,向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起有力冲击,有望重塑市场格局。
03
华南农大团队揭示植物“生存智慧”,有望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8月11日,华南农业大学储成才教授/胡斌教授团队在《细胞》发表突破性成果,揭示植物如何应对复杂环境。团队发现,植物体内NRT1.1B蛋白兼具感知土壤氮营养与干旱等逆境信号的“双功能”,像“智能开关”一样,帮助植物在不同环境下做出最优生存选择。
田间实验显示,在低氮与干旱双重胁迫下,NRT1.1B有助于维持水稻产量。这一发现打破了ABA信号仅依赖胞内受体的传统认知,为培育耐干旱、氮利用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有望推动“减肥节水”的绿色农业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对农业的挑战。
04
中国科学家首次探测到月球新一代激光反射镜回波信号
8月13日,中山大学天琴测距台站首次探测到月球新一代激光反射镜NGLR-1的回波信号,测距实验成功。这使我国成为继法、德、美之后,第四个实现对该目标测量的国家,彰显我国在月球激光测量领域的领先地位。
NGLR-1是今年3月由美国“蓝色幽灵”着陆器部署的第六块月球激光反射镜,为10厘米实心单体,较上一代拼接式角反射器精度更高,能消除月球天平动效应造成的距离展宽,但观测难度更大。此次探测为月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研究提供高精度数据。
该成果是我国天琴计划的重要进展。天琴计划旨在2035年前后建成空间引力波天文台,此次突破为其后续开展基础物理与宇宙学前沿研究奠定基础,推动我国深空探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
中国力量
05
我国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发布
据新华社报道,8月10日我国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由中国中铁隧道局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
据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该模型依托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中心773条工程线路,1200亿条工程建造数据,构建了通用大模型调度中小模型驱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体系。
据了解,目前该模型已在多个重大工程中完成验证,包括高原铁路隧道、崇太长江隧道以及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等,实现隧道建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06
我国科研团队攻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短命”难题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新型晶界稳定技术,解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长期存在的效率与稳定性瓶颈,成果于7月底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关键支撑。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核心,但内部残留碘化铅致使晶界不稳定,长期使用后效率严重衰减,制约商业化发展。对此,昆工团队在钙钛矿前驱液中引入含碘有机分子,与残留碘化铅原位反应,形成六边形层状结构稳定化合物。该化合物能钝化晶界缺陷、抑制离子迁移和相分离,显著提升电荷传输能力。
07
长征十号首次系留点火试验成功载人登月再获突破
8月15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这是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的又一重要阶段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登月任务研制迈出关键一步。
本次试验为国内最大推力规模全系统试车,推力近千吨。文昌发射场通过优化方案,在保障试验如期实施的同时推进主线建设,彰显高效工程管理能力。
长征十号系列是面向载人登月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含两级构型的长征十号甲(可回收复用,用于空间站货运)和三级构型的长征十号(承担载人登月发射任务)。此次试验为其全面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更新换代奠定基础,加速我国载人登月目标实现。
08
我国研发新型柔性机器鱼可潜入4000米深海
我国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历时3年,研制出能在数千米深海与鱼群共游的新型柔性机器人。该机器鱼身长32cm,重670g,已多次成功潜入4000米深海。
其核心突破在于采用液态材料与柔性结构驱动单元,可平衡深海高压——4000米深海压强相当于数百吨重量压在成年人身上,传统刚性结构易变形溃裂。团队通过在装液体的塑料袋两侧装柔性电极,交替通电实现塑料收缩形变驱动,规避了传统电机在深海的高风险与高成本。
目前该机器人已通过万米海深水压测试,后续将开展全海深实地试验,成果于8月14日刊发于《科学・机器人》。这一突破为深海探测、生物观测等提供了新工具,推动柔性机器人在极端环境的应用。
#
名企动态
09
韩研发液态金属贴片实现实时血压监测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在血压监测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由高承焕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款可贴于皮肤的电子贴片,能实时监测血压,有望改变高血压管理及日常健康监测方式。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传统袖带式血压计体积大、需充气,仅能单次测量,难以在日常活动或睡眠时连续监测,且易因佩戴不当导致结果不准。新贴片利用液态金属制成高灵敏、柔韧的传感器,通过“激光烧结”技术解决了液态金属成型难题,实现电路精准绘制。它像创可贴一样贴在皮肤上,通过测量心脏电信号与机械脉搏间的微小延迟来记录血压,延迟随血压升降而变化。
10
美的、华为、奇瑞多行业巨头跨界杀入医药大健康搅动产业格局
2025年,美的、华为、奇瑞等多行业巨头密集跨界涌入医药大健康领域,成为产业新焦点。
美的成立医疗板块,整合影像设备等资源,深耕诊断设备;华为组建医疗卫生军团,以5G、AI赋能智慧医疗;奇瑞等车企推出车载AI健康监测系统,探索“移动健康终端”;海尔聚焦医用低温存储,万科布局医养结合,顺丰深耕医药冷链。
巨头涌入带来资本、技术及跨界基因,推动行业效率提升与供给侧优化,但其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自身优势与医疗生态深度融合,实现从“试水”到“深耕”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