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娜 通讯员 高创
8月6日上午,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新乡分中心(以下简称“新乡分中心”)在高新区火炬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签约仪式。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王士斌博士、河南问知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景阔、河南省开放创新科技保障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杰共同签署“潮汐博士”柔性引才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一种“人才共享、技术共研、利益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正式落地。
“柔性引才”破解企业技术之渴
“企业最缺的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签约现场,河南省开放创新科技保障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杰直言不讳。“拿问知数科来讲,这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智能算法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在工业质检、智慧医疗等领域快速拓展,却常因高端人才短缺导致研发进度受阻。”
李世杰介绍,“潮汐博士”项目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设计——通过柔性引才机制,打破高校人才体制束缚,让博士们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兼职创新、项目合作等方式对接企业需求。“就像潮汐有涨落,人才流动也讲究动态平衡。”
“王士斌博士的加入成为我们开放创新科技保障中心的首个实践案例。实验室成果只有走进车间才能产生价值。”李世杰说。根据协议,王士斌博士团队将围绕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合作研发,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
“政产学研”构建“三赢”“化学反应”
在技术展示环节,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王士斌博士向嘉宾们介绍了近期校企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提到双方在算法优化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根据初步测试数据显示,合作开展以来技术指标呈现持续改善趋势,为后续产品迭代奠定了良好基础。”王士斌说。
签约桌旁,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焦照勇格外欣慰。“过去校企合作常是‘拉郎配’,现在变成了‘自由恋爱’。”他透露,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柔性引才,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部分要归团队所有,“要让教授们既得面子又得里子。”
新乡高新区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用“三赢”概括了项目意义:“高校盘活智力资源,企业获得技术支撑,为地方经济增添动能。”她特别提到,高新区将全力支持项目落地,在政策扶持、资源对接、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保障,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容缺服务”构建创新生态的“高新”实践
“今年初,我们到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证照变更手续,在部分材料为复印件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立即启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容缺服务’,为我们开通‘绿色通道’,从提出业务申请,到拿到新的证照,仅用了1个小时。”问知数科总经理景阔说。
记者了解到,“潮汐博士”只是新乡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切片。近年来,新乡高新区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13个“一件事”,含91个联办事项,形成标准化办事指南,在各工业园区设立了便企服务站,实现企业足不出园“一站办”就近办。“企业开办5环节合并为‘一件事’,1个工作日内零成本办结,还提供服务包,设立‘办事闹钟’,实现‘无感续证’,政务服务跑出‘高新’速度。”新乡高新区分管营商环境工作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走访发现,这里正通过系统性变革,构建一系列创新生态:
专项行动实现“精准服务”。开展“学查改”企业大走访,对重点企业推送政策“专班服务”;联合多机构提供融资、保险等“一站式”服务,组织外贸企业培训;建立兑现预警机制,监督政策落实。
要素保障打造“创新生态”。梳理工业企业用地和亩均产出,盘活低效闲置用地;依托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推广创新金融产品,联合投资机构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法治监管彰显“高新温度”。深化“法治助企”,普法进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化监管;建立执法“容错机制”,实行渐进式执法流程。
从“潮汐博士”的柔性引智,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新乡高新区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就藏在尊重市场规律、释放人才活力的制度创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