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能说清的事,偏要煞费苦心制作几十页“高大上”的幻灯片;实地一眼可辨的情况,非得包装成眼花缭乱的复杂图表……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利器,在一些地方却异化为形式主义的“秀场”,徒增基层负担。
“卷PPT”式虚浮作风,病根在于扭曲的政绩观。一些干部笃信“说得好”胜过“做得好”,“拍得美”强于“干得实”,将汇报现场视作表演舞台,试图以精美的“表面文章”博取青睐;一些考核本末倒置——检查工作先看材料厚度、PPT“颜值”等,对工作实效和群众口碑反而轻描淡写。
破除怪圈,首先要让PPT回归工具本位。PPT、视频、报表,说到底都只是辅助工作的工具,不能以此来助长形式主义的风气。工作中应清晰界定:何种情况需要PPT?做到何种程度即可?必须简化要求,重实质内容、轻浮夸形式,使其真正成为助力工作的帮手,而不能增加基层负担。
更关键的是,必须扭转指挥棒,破除路径依赖。要坚决摒弃“唯材料论”“唯汇报论”,推动干部考核扎根泥土。评价标准要从“看PPT包装”“看现场汇报”,转向“看一线担当”“看工作实绩”。要知道,田间地头的鲜活场景、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永远比PPT上的“效果图”更有力量。因此,那些与群众利益无关、同工作实效脱节的“虚功”,必须大刀阔斧地砍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走村入户、服务群众。
归根结底,必须牢牢树立追求实效的鲜明导向。让那些热衷于搞“表面文章”、玩花拳绣腿的人失去市场,让实干者得实惠、有舞台,才能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将心思和精力真正沉到一线、落在实处。
上一篇:“年龄焦虑”焦虑的只是年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