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的上海,盛夏的热浪与突发的阵雨,都未能阻挡人们涌向世博中心的热情。在这里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机器人无疑是聚光灯下最耀眼的“明星”。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或冲泡咖啡,或拧动瓶盖,或进行康复训练,其规模与能力边界的拓展,让会场内充斥着惊叹与对未来的想象。
这番景象,对于熟悉中国商业战场的人来说,有着一种强烈的“既视感”。从展商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从去年的18家猛增至今年的逾80家,到资本市场的疯狂涌入,这一切都像极了几年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前夜。那场以“卷”为主题的战争,打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也让无数企业陷入了价格与配置的残酷肉搏。
如今,相似的剧本正在机器人赛道上演。政策的东风、技术的突破与资本的豪赌交织在一起,将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万亿新战场”。一场围绕未来生产力形态的全球竞速,已然鸣枪。
资本抢跑,赛道提前拥挤
产业爆发最直观的信号,来自于资本市场的热度。根据IT桔子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已达77起,披露的融资金额超过109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已经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总和。
仅7月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便发生多起投融资事件,7月7日,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7月8日,云深处宣布完成近5亿元新一轮融资,它石智航完成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小雨智造完成约1亿元A++轮融资;7月9日,星海图宣布接连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两轮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7月15日,智元机器人透露于近日获得正大集团旗下正大机器人的战略投资;7月24日,加速进化宣布完成A+轮融资。
更重要的是,牌桌上的玩家不再仅仅是初创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产业巨头的身影愈发清晰。新晋独角兽宇树科技的C轮融资名单中,就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和吉利等战略投资方的身影。
资本的涌入正在加速头部玩家的“上岸”进程,它们寻求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在这场竞赛中抢占更有利的起跑位置。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清晰地展现在行业面前。
一条是“正统”的IPO之路。2025年7月18日,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上市辅导,目标直指科创板。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凭借其在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估值已攀升至80-120亿元人民币,稳居行业“独角兽”地位。其明星产品H1和G1人形机器人在WAIC上展示了强大的运动能力和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冲刺IPO是其巩固领先优势、为后续研发和量产储备弹药的必然选择。
另一条则是更具“效率”的并购之路。由“天才少年”稚晖君(本名彭志辉)联合创立的智元机器人,选择了一条更快速、更具战略性的资本路径。其关联公司通过一笔约21亿元的交易,取得了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的控制权。
此举在市场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但智元机器人方面和多位市场分析人士均强调,根据现行规定,该交易不构成监管严格的“借壳上市”。但其迅速获得一个公开的资本运作平台的战略意图不言而喻。在IPO排队时间不确定的背景下,这种方式使其能够更快地进行融资和产业整合,可谓兵贵神速。
资本的狂热与企业的竞速,最终在WAIC的展台上得到了物理性的呈现。拥挤的不仅仅是展位,更是相似的技术路径。当多家公司的机器人都能完成后空翻、单脚站立等高难度动作时,同质化的“炫技”已不足以吸引挑剔的目光。行业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从“能走”到“能干活”?
在这一背景下,傅利叶智能等公司开始探索差异化路径,其发布的GR-3“医用康养机器人”专注于康复和养老陪护场景,旨在通过垂直领域的深耕,率先实现商业闭环。这标志着赛道在极度拥挤的初期,已经开始了商业化应用场景的初步分化。
政策开路,大模型点火
这场机器人热潮并非无本之木,其背后是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的必然结果。如果说资本是燃料,那么国家政策就是清除了所有障碍的引路者,而大模型的突破,则是点燃全场的火花。
2023年10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人形机器人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将其定位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又一颠覆性的产品。
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也迅速跟进,出台了相应的补贴和支持政策。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为整个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确定性,极大地激发了资本的热情,其模式与当年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如出一辙。
如果说政策提供了发展的“土壤”,那么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的具身智能技术,则提供了成长的“养分”。过去的机器人更像是精密的自动化工具,依赖于工程师一行行的预设代码执行任务。
而现在,技术的范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基于视觉-语言-行动(VLA)模型的新一代机器人,拥有了一个统一的“大脑”。它能够像人一样,通过摄像头“看懂”世界,通过语言模型“理解”指令,并自主规划肢体动作来“完成”任务。
在WAIC现场,当操作员说出“把那个蓝色的瓶子递给我”时,机器人能够准确识别目标、规划路径、并执行抓取和递送,整个过程无需任何编程。这就是大模型赋予的“常识”和“推理”能力。它让机器人摆脱了固定程序的束缚,使其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工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正是这一技术奇点,让人们看到了通用型机器人的曙光,也让投资机构相信,一个远比工业机械臂广阔得多的市场正在开启。
如果说VLA模型是机器人的“大脑”,那么其物理实体就是实现一切任务的“身体”。
中国在机器人硬件构建上兼具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协同基础,电机、传感器、激光雷达等零部件,可以被复用于机器人,这种技术和供应链的重叠有助于快速降低硬件成本,加速产品迭代。
市场的兴奋点和资本的追逐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AI软件的进步所驱动的;然而,一个机器人最终能否在物理世界中高效、可靠地完成任务,根本上受限于其硬件的物理性能。一个再聪明的“大脑”,也无法弥补一个力量不足、精度不够或容易损坏的“身体”。
机器人产业的双面未来
随着技术与资本的到位,人形机器人市场正从一个充满潜力的蓝海,迅速转变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角斗场。
在强烈的市场预期驱动下,各大研究机构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未来规模给出了极为乐观的预测。例如,MarketsandMarkets预测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29.2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52.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39.2%。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则更为激进,预测到2050年,该市场及其相关产业链的价值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
短期内,最现实的落地场景是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压力下,“机器换人”是确定性的趋势。与追求通用人工智能的特斯拉Optimus和专注于特种工业场景的波士顿动力Spot不同,中国机器人公司更可能率先在工业流水线、物流分拣等“不那么性感”但需求旺盛的场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验证过的“卷”模式,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激烈竞争快速降低成本、迭代产品,极有可能在机器人领域复现,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
然而,与这种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一线资深投资人的冷静警示。知名风险投资人朱啸虎已公开表示,他正在退出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直言该行业已经“过热”,缺乏清晰的商业应用场景,存在巨大的泡沫风险。他直接质疑:“谁会花几十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做这些任务?”并进一步质疑:“现在的人形机器人都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这种观点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认同,他们指出,许多初创公司的估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当前的盈利能力,甚至收入潜力。
其次,是巨大的技术和商业化鸿沟。一个机器人能完成后空翻,与它能在富士康的产线上7x24小时不间断地拧好一颗螺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需要极致的稳定性、精度、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这些工程上的挑战远比算法演示要困难得多。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关节卡壳”的产业链瓶颈。机器人的“大脑”(AI算法)日新月异,但其“身体”,尤其是高精度的伺服电机、减速器和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尽管国产化已有进步,但在可靠性、精度和寿命上与国际顶尖产品仍有差距。这个隐藏在喧嚣之下的“命门”,如同当年电动汽车产业面临的芯片和高端制造设备一样,将直接决定中国机器人产业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和利润水平。
因此,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当前最大的战略挑战是如何清醒地驾驭这股热潮,利用涌入的资本,去真正解决商业应用场景和核心硬件的瓶颈,而不是简单地为泡沫添柴加火。
总之,“卷”是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它既是活力的体现,也是内耗的根源。从电商、外卖到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再到如今的机器人,这条路径反复上演。在WAIC的热潮之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催熟,它承载着资本的狂热、巨头的野心和国家的战略意志。
毫无疑问,凭借庞大的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快速迭代的文化,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玩家。
然而,这场“万亿新战场”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喧嚣过后,谁能率先跨越商业化的“死亡谷”?谁能突破核心硬件的关键技术瓶颈?谁又能在这场注定惨烈的“卷王”争霸赛中幸存下来,成为定义下一个时代的“新物种”?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场盛宴的最终走向,是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新纪元,还是留下一地狼藉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