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开封兰考县蓝丰浮桥西岸发生一起落水事件,一对父子及一名女孩在玩耍时不幸落水。8月19日下午,九派新闻从失联者家属处获悉,女孩及成年男子的遗体已找到并安葬,失联男童仍在搜救中。
寻人启事显示,三人均来自开封市杞县。8月16日上午,董某某带孩子外出,12时30分左右,三人在蓝丰浮桥西岸落水。其中,成人董某某37岁,男孩13岁,女孩14岁。
寻人启事。图/社交媒体
19日,董某某的妻子告诉九派新闻,事发时,丈夫带着儿子、女儿及亲戚家的两个孩子在蓝丰浮桥附近的黄河滩边玩耍。
起初,几人在岸边及浅水区游玩,此处水深未及小孩腿部,因此未察觉危险。但之后,儿子误入稍深水域,外甥女发现后想去拉他,也陷入困境。丈夫发现后立即上前救援,不幸一同落水失联。“他们三个都不会游泳,我女儿见状跑回岸边拿救生圈,但已看不见三人,只好跑回岸上救助报警。”她说。
其称,18日找到外甥女,次日丈夫已被找到,均不幸遇难,儿子仍处于失联状态,搜救工作仍在持续。“蓝天救援队、民权雷锋救援队、斑马救援队等都来了,还有来自山东菏泽的救援队。不过黄河水域面积大,水流情况复杂,外加天气炎热,救援难度很大。”
她表示,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他们均以打工为生,此次意外给家庭造成沉重打击,家中有双方的高龄父母需要赡养,还有两个分别11岁、9岁的孩子需要照顾,生活压力巨大。
“我真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下去,11岁的女儿目睹事件过程后受到惊吓,目前虽无需心理帮助,但仍有阴影,只能每日对其劝解。”她说。
据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水域救援教研室副主任郭钦元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野外水域活动时,首要原则是认清自身能力和环境风险。首先是认清自己的能力。有一些朋友会习惯于用自己在游泳池中游泳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在野外自然水域中游泳和自救的能力,这样有失偏颇,因为自然水体的水流、水温,包括水下的障碍物都是不可控的,隐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不要逞能下水。其次要认清水域环境的风险。平静的水体往往并不平静。大量实践表明,很多溺水事故都发生在平静的水环境当中,比如水库、湖泊和流速相对较缓的河流,大家一看水表面比较平静,就会放松警惕,忽视水面以下的风险,最终造成了危险。因此,不要贸然下水。
在回答记者关于落水后提高生存几率的提问时,郭钦元介绍了一种落水时的紧急自救方法。当我们不小心落水也不会游泳,这时除了大声呼救,还可以利用矿泉水瓶、书包等。空书包、空水瓶等这样一些内部包含空气的物品起到自救的辅助。
具体方法式:首先双手握紧瓶身置于下颚下方至胸部上方,双臂紧贴身体两侧避免消耗体力。随后身体主动向后仰倒呈漂浮姿态,下巴抬高确保口鼻暴露于空气中。呼吸时采取"大口吸气、小口吐气"的方式,刻意保留半口以上空气在肺部增强浮力。同时将瓶子完全压入水中,利用瓶内密闭空气产生向上推力。此时双腿应自然下垂,仅通过轻微划水调整方向,避免无谓挣扎。这种"仰漂体位"能最大限度减少体力消耗,维持生命所需的持续呼吸。同时,郭钦元强调说这种自救方式,只是在应急状态下的自救措施,只能提高我们自救生还几率,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或者是绝对安全的。
九派新闻记者 杨冰钰
编辑 万璇 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