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韩震震 陶涛
AI摄像头、智能控温风扇、智能饲喂感应器,养殖场内,各种科技应用随处可见;“中央厨房”里,系统收到“菜谱”后开始加工饲料,通过内置传感器,饲料温度、湿度清晰显现;数字平台上,肉牛体温、运动量等数据24小时记录,一旦发现异常会自动预警……
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科技感十足的“智慧牧场”,正在刷新人们对传统养牛的认知。
养殖场内,AI摄像头、智能控温风扇、智能饲喂感应器,各种科技应用随处可见。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位于利辛县望疃镇的安徽欣浩翔养殖二场,目前肉牛存栏量5000头,8月11日下午,当记者来到这里时,养殖场的“中央厨房”正在给肉牛准备“晚饭”。
“这个‘中央厨房’加工的饲料,可以供应3万头牛,服务范围覆盖周边50公里。以前配料全靠感觉、搅拌全靠人工,不但饲料营养的精度不好把握,生产效率也低,现在这些问题全都能解决。”安徽欣浩翔养殖中心负责人张金富说。
在“中央厨房”的控制室内,工作人员把饲料配方输入系统。在这里,牛吃什么、吃多少,都有技术人员根据其生长阶段、生长速度进行调整。
通过肉牛耳朵上的黄色标识,AI摄像头能精准记录它们的运动、体温、采食量等。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伴随机器轰鸣,3台饲料加工设备开始运转。每台设备上方都有一块显示屏,正在加工的饲料,不管是重量、温度还是湿度,都在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传输。
“管理越精细,安全就越有保障,成本也就越可控。”张金富说。
位于皖北的利辛是产粮大县,秸秆资源丰富,农村曾经家家户户养牛,被评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十佳县”。2023年以来,利辛县加快打造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当年7月,10家万头规模的标准化肉牛养殖项目集中开工,安徽欣浩翔养殖二场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些标准化、现代化项目带动下,利辛县的肉牛养殖不断转型升级。
走进养殖场,每个牛舍入口处,都有AI摄像头、智能饲喂感应器等标牌,每头肉牛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标签。虽然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都是“高科技”,但直到看到“徽牛云”平台,记者才明白其中的科技含量。
安徽省利辛县城的徽牛云大数据中心。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位于利辛县城的徽牛云大数据中心内,“徽牛云”平台的大屏幕上,有众多养殖场的信息,随便点开一个,就能看到现场动态,而且每头牛身上都有标注数字的红色方格。
“这个数字是AI摄像头自动生成的,一看就知道现场有多少头牛。每头牛耳朵上佩戴的智能耳标,能实时记录牛的运动量、体温、采食量等,一旦体温或活动量异常,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提醒技术人员介入。”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冯利勤说。
除了AI摄像头、智能耳标,冯利勤介绍,养殖场还会在牛饮水的地方,设置一个类似安检门的通道,每头牛经过时,都会被记录下生长数据,为后期饲料调整提供支撑。同时,不同牛的生长数据对比,还可以为前端的牛犊筛选提供辅助。
记者从利辛县了解到,“徽牛云”平台2023年开始建设,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的肉牛产业大数据资源池,集供应链管理、营养与饲喂管理、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生物资产监管、成本核算管理等功能于一体。
“通过这个系统,银行能实时看到肉牛生长情况,养殖户贷款都方便很多。”冯利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