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2025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蓝皮书指出,2024年,广州经济运行整体态势呈现“稳中承压、结构趋优、动能转换、韧性显现”的综合特征,广州在城市能级方面仍居全国第一梯队,城市功能定位在大湾区中由“制造重镇”向“枢纽中枢”转变。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优化至1.08%、25.26%、73.66%,其中第三产业结构高端化趋势明显,全年实现增加值22858.58亿元,服务主导型经济体系稳步成形。广州所展现的“综合平衡型城市经济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依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结构调整韧性,体现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蓝皮书建议,2025年广州经济将迈入新质生产力主导阶段,应聚焦制造业重构、枢纽功能强化、消费提振、投资破局、招商提效五大维度,进一步释放经济潜能,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势。
促进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蓝皮书指出,当前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是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有潜力被培育成支柱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23年底,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564亿元,医药制造业营收居全国城市第一梯队。
广州拥有生物医药与健康相关企业6500家,全国排名第3。生物医药领域相关高等院校14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4家(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P3实验室现有5家、在建6家。从医疗资源来看,广州是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2023年共有各类医疗机构7141家,其中三甲医院52家,三甲医院密度居全国第1位、总量居全国第2位,全年诊疗量达到1.7亿人次,居全国第3位。
蓝皮书建议,要推动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聚焦提升成果“转化力”、产业“牵引力”、企业“竞争力”、人才“支撑力”、资本“赋能力”、 园区“承载力”、审批“通达力”、政策“影响力”等八个方面,抢抓发展机遇,用好比较优势,促进资源持续汇聚,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建议通过奖励科研人员推动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医院等明确成果转化收益归属。
支持将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激发科研人员深度参与临床研究的积极性。围绕基因测序、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新型疫苗、精准医疗等领域,锚定具有显著技术优势的企业,如广药集团、百济神州、百奥泰、达安基因、金域医学、万孚生物,以及国内外知名的公司,如阿斯利康、诺诚健华等,通过构建“政、学、研、医、产、金”六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培育一批根植于广州的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链主企业和平台型企业。
以氢能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广州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在全球氢能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氢能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持。蓝皮书指出,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和制造业重镇,广州氢能产业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具备新赛道突破赶超的现实可能与战略空间。
目前,广州已形成“制—储—运—用”一体化的氢能产业链,拥有氢能相关企业超100家,其中中下游企业占比超过85%,涌现出鸿基创能、云韬氢能、雄川氢能等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初步构建了“技术支撑+企业主体”的协同发展生态。
近年来广州在氢能领域快速发展,成功打造了多个示范性项目,如氢能走廊、冷链运输体系、氢能公交车、氢能渣土车、氢能搅拌车示范、“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备用基站等。这些项目有力推动了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的商业化进程,为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氢能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蓝皮书指出,广州氢能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但面临供需错位、供应链不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区域配置不均、产业布局失调等挑战。为此,蓝皮书建议,广州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布局优化和强化区域协同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构建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文、图|记者 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