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太行山巅的辉县市南寨镇凤凰山村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5000余株“金如意”山楂树缀满山坡,古朴石屋错落有致,民宿炊烟袅袅升起,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山楂小院”品茶赏景。
3年前,凤凰山村虽然已经全面脱贫,但产业底子薄弱,而如今,它已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这场转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拼命三郎”式的驻村干部——魏会军。
2022年年底初到凤凰山,魏会军面临的不仅是贫瘠的土地,更有语言的鸿沟。“刚驻村时,听村民唠家常就像听天书。”这个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干部,白天揣着本子跟在老乡身后记录方言俚语,晚上对着录音笔逐字逐句琢磨。两个月后,当他在村民大会上用地道的辉县话喊出“中不中”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语言通了,心就近了。渐渐地,村民们发现这个省城来的干部不光会说“中不中”,还会开拖拉机帮着犁地,能在暴雨中蹚着没膝深的水抢修电路。
凤凰山村有种植山楂的传统,但长期停留在粗放采收阶段。“要让‘沉睡的资源’变成‘生钱的资产’!”魏会军带领村“两委”制定“三步走”战略:修复古树、引进良种、延伸产业链。
在他的奔走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落地,6个蓄水池碧波荡漾,4400米输水管网蜿蜒山间。更让人欣喜的是,通过与龙头企业“楂之恋”合作,5000余株“金如意”黄山楂落户凤凰山。
“现在俺们不光卖山楂果,还能做冻干冰糖葫芦、山楂茶,连老树根都能雕成工艺品!”村民徐鹏利指着村口新建的加工车间兴奋地说。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渠道,人均年增收突破万元。
要致富,先修路。在魏会军的争取下,投资700万元的农村公路改善工程正在实施,4.2公里柏油路率先贯通,剩下的5.4公里已施工过半。如今,“太行十八拐”不再是令人胆寒的险途,而是变身“网红打卡地”,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
路通百业兴。依托古村落风貌,凤凰山村打造出“直播基地—石板路—凤凰松—古民居—观景台—山楂林—种植园”乡村旅游环线,建成登山步道、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废弃老宅变身精品民宿,百年古树旁支起山楂茶摊,去年国庆黄金周,全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万元。
第一届驻村任期结束后,魏会军主动申请留任,“这里的发展刚起势,我放不下”。
记者问他:“三年驻村,最骄傲的是什么?”他指着漫山遍野的“金如意”说:“不是修了多少路,是刘二花大娘能跟我说‘黑脸书记,明儿还来浇水不’,是元小新能对着镜头说‘咱凤凰山的甜,比蜜还浓’!”
凤凰山的黄昏来得慢。魏会军站在千年凤凰松下,望着山脚下渐次亮起的灯火,忽然想起刚驻村时的那个冬夜。那时他望着黑黢黢的山影想:这山,什么时候能“活”过来?
现在他懂了——山从来没睡过,它只是在等,等一群“衔枝者”,把希望种进泥土,把梦想刻进年轮。
而凤凰山的“金如意”,才刚刚开始甜。
留言板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乡村全面振兴没有捷径,驻村干部关键时刻挺在前,重要工作抓在手,惠民规划落实处,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带领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河南日报记者 赵振杰 王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