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无人机掠过宁夏余丁光伏电站,120万块光伏板在戈壁上铺展成蓝色海洋,正随着日头缓缓转动。我曾多次踏入戈壁与沙漠中的光伏电站,但是这种黄色与蓝色的鲜明对比,总会在烈日与风沙中给我新的震撼。
“117和130限位出现报警,你去飞无人机巡视一下。”集控室内,百万块光伏板的运行数据在此汇聚,值班员戴文和蔡典紧盯着屏幕。在这片由光伏板组成的庞大“军阵”里,总有一些板子会“追光”失灵,无法达到最佳发电效率。
“每天都有三四十组支架出问题,得一个个排查。”戴文在光伏站已经坚守5年,镜头里的他像位老中医,细细盘算着过往遇上的各类疑难杂症。5年来,他检修的光伏支架已近两万组。
下午,地表温度突破40℃。毛宁川所在的光伏清洁队正在作业。“一块板面积大概两平米,一天要擦一千块。”这相当于把一百平方米的屋子打扫二十遍,还得始终将“拖把”举过头顶。那些鸟粪与泥点必须“定点清除”,否则会形成“热斑效应”,损伤光伏组件。
光伏本是绿色能源,而在光伏板下,又生长出一片新的绿意。得益于光伏板的遮挡与清洗水的滋养,一些电站在板下种植枸杞等经济作物,甚至兴起了养羊产业,“光伏板经济”正悄然萌芽。
站在观景台远眺,戴文指向远方:“这些电要送往山东、浙江、湖南去。”我忽然想到,这些在烈日下检修、清洁的身影,不只是在守护光伏板,更是在守护一座桥梁——一头连着亿万公里外的太阳,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灯火。
暮色渐浓,工人们收拾工具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们的脸庞被晒得黝黑,汗水湿透了衣衫。我分明地看到,热浪中的汗水守护着万家清凉,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记者:卢书剑、张瀚暘、张泽钰
编导:曹彦语
海报:于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