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采购.右手AI
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2025年8月16日
2025年第163篇,总第929篇原创文章
全文2359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大家好,我是山哥!一个深耕采购供应链领域20多年的老司机,曾在GE、维谛技术、当纳利、药明康德、信达生物等全球知名企业担任高管,深谙企业战略和管理、组织发展和领导力提升。目前all in “AI+行业/领域应用”,人社部AIGC教材副主编,微博认证“AI专家”,沃顿商学院校友,社科院AI经济学博士在读。
想象一下,你坐在谈判桌旁,却发现椅子是空的。不是因为你迟到,而是因为别人根本没打算让你进来。
这就是乌克兰在2025年8月15日阿拉斯加峰会上的处境。特朗普和普京这两个大国领袖,飞到冰冷的安克雷奇,握手,交谈,试图画出一张结束俄乌战争的地图。可乌克兰,这个被炮火撕裂的国家,这个每天都在流血的战场主角,竟然连张邀请函都没收到。峰会结束了,午餐取消了,没有协议,没有握手言和,只有模糊的“进展”声明。特朗普说一切“富有成效”,普京则冷冷地强调俄罗斯的安全需求没得到满足。短短不到三个小时,一切烟消云散。
这场峰会本该是转折点。特朗普在上任后几个月,就急于兑现他那著名的竞选承诺:结束乌克兰战争。普京呢,第一次踏上美国本土,带着他的红线而来。两人坐在联合基地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身边只有翻译和少数顾问。特朗普提出冻结当前战线,快速停火;普京摇头,拒绝任何不解决俄罗斯“安全关切”的方案。
结果?零突破。
普京飞回莫斯科,特朗普返回华盛顿,留下一堆疑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基辅咬牙切齿,他警告说,没有乌克兰参与的任何决定,都不过是废纸一张。峰会后,泽连斯基确认将于8月18日在华盛顿会见特朗普,试图抢回话语权。
这不是第一次大国在讨论小国命运时,把小国晾在一边。回想起来,总有种熟悉的寒意。为什么谈乌克兰,却不让乌克兰上桌?答案藏在权力游戏的阴影里。特朗普的风格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像做生意。他视美国为乌克兰的“大哥”,提供武器、资金,觉得有权代表它说话。峰会前,他的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已经和普京秘密接触,铺路。但乌克兰呢?没人问泽连斯基的意见。特朗普相信,双边对话更高效,能避开乌克兰的“顽固”——比如泽连斯基坚持俄罗斯必须完全撤军,不能割让一寸土地。普京当然乐意。他讨厌多边纠缠,宁愿一对一,跟特朗普讨价还价。这场会晤,本质上是美俄在争夺欧洲版图的影响力。乌克兰成了棋子,被推到边缘。
想想看,这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经历过那种感觉:别人在背后决定你的未来,你却无从插手。
职场里,老板和竞争对手私下谈妥,你的职位就没了。
家庭中,长辈商量你的婚姻,你只能被动接受。
在国际舞台上,这种不公放大千倍。乌克兰人每天面对导弹雨,失去家园,埋葬亲人。可他们的声音在哪里?峰会新闻发布会后,特朗普把球踢给泽连斯基,说“现在取决于他”。听起来公平?其实是推卸。普京通过这次访问,提升了国际形象,缓解了西方制裁的压力。他没让步,却赢了时间。俄罗斯军队还在乌克兰东部推进,消耗着基辅的资源。
排除乌克兰的深层原因,源于冷战遗风。美俄作为核大国,常把中小国家当缓冲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强化了这一点。他不想多边协调,那太慢,太乱。邀请乌克兰,会引入道德争论、历史恩怨。普京更极端,他视俄乌冲突为与西方的代理战,不是和基辅的平等对话。报道显示,峰会是特朗普推动的“闪电式”行动,旨在快速得分。普京拒绝三方格式,因为那会让他面对受害者的指责。结果,乌克兰官员公开痛斥峰会“忽略受害者声音”。泽连斯基强调,任何协议必须尊重乌克兰主权。BBC报道,一位乌克兰来源直言,这种排他性谈判注定失败。
这种安排公平吗?显然不。它唤起大众对强权欺凌的愤怒。为什么大国总能决定小国的生死?乌克兰不是殖民地,它有主权,有军队,有盟友。可现实残酷:美国援助占乌克兰国防预算大半。如果特朗普减援,基辅就得低头。欧洲盟友呢?他们喊得响,但行动慢。峰会无果,或许是好事。它暴露了问题的根源:没有当事方参与,协议就是空中楼阁。泽连斯基的反击已开始。他推动新制裁,游说欧盟。乌克兰的韧性——如对俄罗斯本土的无人机打击——证明,它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历史总在低语警告。回溯过去,大国排除当事方的谈判,往往酿成悲剧。1938年慕尼黑协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齐聚一堂,讨论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可捷克代表呢?门外等着。希特勒想要苏台德地区,那里有300万德裔居民。张伯伦和达拉第害怕战争,签字让步。捷克丧失关键防御线和工业区。半年后,德国吞并整个国家。二战爆发前,捷克无还手之力。数百万平民死于战火,国家灭亡。布里坦尼卡百科记载,这场“绥靖”直接助长希特勒野心,导致全球浩劫。
类似悲剧在1939年重演。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德国和苏联秘密瓜分东欧。波兰呢?完全缺席。条约划分势力范围,德国从西入侵,苏联从东进。波兰国土碎裂,政府流亡。数百万波兰人丧生,二战中它成主战场。战后,落入苏联铁幕,长达数十年政治镇压、经济落后。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强调,这份协议直接开启波兰占领,引发全球冲突。
再看1945年雅尔塔会议。美国、英国、苏联领袖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规划战后欧洲。波兰和东欧国家?没座位。会议重划波兰边界,西移领土,苏联获东欧影响力。结果,铁幕降临。波兰丧失东部土地,建立亲苏政权。镇压异见,经济停滞,直到1989年才挣脱。美国国务院历史办公室记载,这场会议预示冷战开端,欧洲分裂加剧。
甚至更早,1920年塞夫尔条约。协约国强加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代表虽在场,但无实质发言权。条约瓜分领土,建立亚美尼亚、库尔德国,缩小土耳其版图。奥斯曼丧失大片土地,引发内乱。凯末尔革命废除条约,但初期分裂延缓现代化。布里坦尼卡百科指出,这份条约标志奥斯曼解体,土耳其被迫重生于战火。
这些往事如镜子,映照当下。缺席谈判,总让弱者付出代价:领土碎裂,主权蒸发,怨恨积累。慕尼黑让捷克成希特勒盘中餐,莫洛托夫协议撕裂波兰,雅尔塔锁住东欧,塞夫尔点燃土耳其革命。
乌克兰若继续被排除,会步后尘吗?或许不。现代世界不同。国际法强调自决权,媒体放大受害者声音。乌克兰有欧盟、北约撑腰,公众舆论反俄。泽连斯基的“和平公式”——俄罗斯撤军、赔偿——获全球支持。峰会失败,或许是警醒。它提醒我们,谈判艺术不止于大国交易,还需公正。否则,历史会循环,弱者永无宁日。
头图: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