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假,但高校科研人员的脚步并未停歇。8月14日,在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孙向东教授的办公室里,孙教授深度分析新能源电网“稳频”机理,学生们聚精会神聆听孙教授的精彩解读与科研安排,时不时有人举手提问,讨论声此起彼伏。
据了解,孙向东教授和他的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团队,把实验室当“战场”,他们要攻坚的是“源侧构网型光储变流器控制技术和负荷需求侧辅助支撑弱电网频率控制技术”。这一课题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也承载着企业的实际需求。
科研团队正在工作中。(受访高校供图)
通俗来讲,随着光伏板、风力发电机在电网中越来越多,电力系统像个“成长中的少年”,需要更灵活的“平衡术”——一旦电网强度变弱,频率就容易“调皮”,安全稳定会打折扣。孙向东团队要做的就是给这个“少年”装上“智慧调节器”:从光伏、储能等电源端,研发能像“虚拟发电机”一样自主稳定的控制技术;从用电负荷端,让空调、充电桩等设备也能“灵活配合”,像“虚拟电动机”一样辅助稳频。最终,让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形成默契,合力守护电网安全。
科研团队在反复实验中。(受访高校供图)
假期里,团队科研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他们聚焦数据与代码,琢磨着如何让电网阻抗的“在线估算”更精准,让电源端的控制技术能“随机应变”;在反复试验中,摸清柔性负荷如何帮电网“稳住频率”,让用电设备的控制算法更可靠。每一个算法的优化,每一次规律的发现,都在为解决新能源电网的“适应性”难题添砖加瓦。
据悉,多年来,这支团队在新能源领域深耕不辍,已有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落地,为深圳、西安等地的企业持续输送技术方案。他们捧回过陕西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多项科技进步奖。从理论到应用,他们已完成3部专著、200多篇论文,拥有40余项发明专利。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