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满心欢喜地咬开那鲜嫩的桃子,却意外地在口中嚼到了碎叶子,瞬间有些诧异。然而,当我细细思索后,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感动。这碎叶子,或许是果农在采摘过程中,为了保护桃子的完好,特意将叶子放在桃子旁边,以免桃子在运输或储存中受到碰撞而受损。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蕴含着果农对每一颗桃子的用心与关爱,他们用这种细微的方式,让我们品尝到了最纯真、最优质的水果。这份感动,让我对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更加珍惜。
前两天在工位上搬砖搬累了,开始摸鱼找选题,在小红书上刷到一条奇葩的博文:桃子里吃出叶子了!我第一反应:这不会是为博眼球瞎编的吧……仔细想了想,还真是有个小家伙能干得出来的事儿,那就是切叶蜂!
案发现场 图源:小红书@小布丁
证人证词 截图自:小红书@小布丁
切叶蜂
叶片“裁缝”,肚皮裹粉
蜜蜂总科 切叶蜂科
切叶蜂是类独栖蜂,多在树洞、岩缝甚至竹竿里做巢。不过有时也讲究不了这么多,找个缝就钻进去了!有些小型切叶蜂,还会直接占用蜗牛空壳做为巢房。
通常来说,能为花朵传粉的蜜蜂,都是深受养花人欢迎的。但切叶蜂却是例外,在养花人眼里,它更像个搞破坏的“熊孩子”,令人牙痒痒。
如果在月季等蔷薇科植物叶片上,见到直径一两厘米的圆形缺口,边缘非常整齐,那就是切叶蜂的杰作。
切叶蜂:我画圆不用圆规 图源:鱼师傅
产卵前,它们会先布置巢房:雌蜂寻找合适的植物叶片,用上颚咬下圆形的一片,卷成卷儿抱回家。
御叶飞行
它先将叶片折成“小叶杯”、塞进巢房;再外出采集花粉、花蜜,带回来团成小球状的蜂粮,放进叶杯里;最后在蜂粮上产下一枚卵。
有人骑扫把,有蜂“骑叶子”(不是) 视频来源:YouTube
然后再切叶片、折叶杯,套在之前的叶杯上,继续存粮、产卵——在切叶蜂的巢房里,常有十几个叶杯套在一起,每个杯中都有一枚卵。有时,你阳台上的盆栽被切叶蜂看中,可着劲儿切,就会把好好的绿植弄得“千疮百孔”。
一娃一个一居室 图源:Darlene Wells
除了利用叶片,有的切叶蜂还会利用花瓣做巢,比如一种壁蜂(Osmia avosetta),为了建造花瓣小屋,雌蜂通常会在一个小空洞中开始筑巢,从盛开的花朵上咬下花瓣带回洞中,一层层粘合花瓣。这些花瓣的排列方式惊人地一致,都是尖端向下、切面朝上,像鳞片一样层层叠叠。
花仙子的小屋! 图源:J.G. Rozen / AMNH
常见的切叶蜂,个头略小于普通蜜蜂,腹部背面光滑,腹面则有浓密的毛丛。因为它们没有蜜蜂那样的花粉筐,需要将花粉贴在肚皮表面,靠毛毛的摩擦力固定住,再带回巢。
切叶蜂:其他蜂用腿,我用肚皮 图源:news.azpm.org
切叶蜂是蜜蜂总科大家族中,不酿蜜的类群,制造蜂蜜的“社会蜂”其实在蜜蜂总科中属于少数群体,其他绝大多数,都是不群居、不酿蜜囤粮的,但这些成员也会为植物传粉,其实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也都有着很好玩儿的习性!我们也来认识认识它们。
无垫蜂
蓝屁股,睡通铺
蜜蜂总科 蜜蜂科 无垫蜂属
在南方野外,能见到一种“蓝屁股”蜂:个头、模样都酷似普通蜜蜂,只是不同于蜜蜂的黄黑配色,它的腹部是蓝、黑条带相间。这是跟酿蜜蜜蜂们关系比较近的“无垫蜂”,也属于蜜蜂科,但不过集体生活,也不产蜂蜜。
你睡觉枕脑袋,它们睡觉“枕嘴”
无垫蜂会在土地上打洞、产卵,给幼虫准备花粉花蜜等口粮。这些工作都由一只只蜂独立完成,没有社群互助。它们打的地洞只是临时育婴房,雄蜂晚上是在树枝、树叶上睡觉的。
为防梦中掉落,它们会用“大牙”咬紧树枝,即便6脚腾空也没问题。虽然是独居蜂,各过各的日子,它们却喜欢凑在一起睡,一根树枝上挤挤挨挨地睡下好几只蜂,就像一个“大通铺”。
地蜂
蜂中地鼠
蜜蜂总科 地蜂科
在地下挖洞的蜂类不少,但地蜂绝对是其中的顶级“挖掘机”。常见的地蜂,个头跟普通蜜蜂差不多,体长也就一厘米多点儿,身上毛簇发达,看起来毛茸茸的。但这么娇小可爱的蜜蜂,有的却能独力挖出近2米深的地下巢房:一根主干道直通向下,或分出几根短分支,末端的椭圆形小室就是育婴房。
全身毛茸茸的 图源:Wikipedia
地蜂也是独栖蜂,雌蜂采花粉、花蜜做蜂粮,放在育婴房中,把卵产在蜂粮球上,最后用土封堵室门。一室一卵,幼蜂住的都是单间,吃着妈妈留下的口粮成长,直到成年羽化,才会破门而出,钻出漫长地道、飞舞在阳光下。
艳斑蜂
地蜂家的“杜鹃鸟”
蜜蜂总科 蜜蜂科 艳斑蜂属
地蜂掘地三尺,看似把幼虫藏在了安全之处,然而蜜蜂家族中,却偏偏有利用这一点占便宜的机灵鬼:蜜蜂科的艳斑蜂,自己不筑巢养娃,却像杜鹃鸟一样“借巢产卵”。它们会尾随地蜂、摸清洞口位置,等“洞主”外出,就溜入洞中,在地蜂储备的蜂粮上,或在完工的巢房内壁上,产下自己的卵,然后迅速溜走。这样它的幼虫一孵出,就能吃上地蜂的蜂粮。
蜂中杜鹃,借巢产卵 图源:Janet Graham
地蜂也有应对策略:有时地蜂外出时,会用泥土临时封堵洞口,以防艳斑蜂偷入;还有的地蜂,回巢时不直接进洞,而是先在附近溜达、迷惑艳斑蜂,确认安全后再迅速钻入洞中。
艳斑蜂的长相,跟毛茸茸的地蜂区别挺大,身上光滑少毛,而且体色艳丽,常有黄、红、棕色条纹。如果看到这样一只漂亮的蜜蜂钻地洞,很可能就是遇到它们了。
隧蜂
共建地下社区
蜜蜂总科 隧蜂科
不酿蜜的蜜蜂,绝大多数都是独行侠,但也有例外:有些种类的隧蜂,会结成小团队行动。团队成员还有分工:有的外出采粉采蜜,有的留家筑巢存粮。不过隧蜂没有酿蜜蜜蜂那么“社会”,成员间地位平等,不分蜂王、工蜂,所以在生物学上称作“亚社会性群体”。
蜂蜂生而平等 图源:Bernard DUPONT
隧蜂顾名思义,也会打地洞、建造地下隧道。不过与完全独居的地蜂不同,有合作属性的隧蜂,地洞就像个“地下社区”,一条“主干道”分出许多岔路,每个岔路有一组巢房。
大部分隧蜂个头比普通蜜蜂小,身上比较光滑,没那么多毛,身形看起来扁扁的。隧蜂还很喜欢落在人身上,吸食汗液、补充盐分,因此又叫“汗蜜蜂”。
蜜蜂伪装者
蜜蜂总科的成员,几乎全都配备了蛰针(只有无刺蜂的蛰针退化),捕食者轻易不敢招惹。有些其他类群的昆虫,自己没有防身技能,便伪装成蜜蜂模样,狐假虎威、欺骗捕食者。它们的伪装技术高超,会让人傻傻分不清。常见的伪装者有食蚜蝇和透翅蛾,可以根据以下要点和蜜蜂区分:
食蚜蝇:长了个蜂样
食蚜蝇属于双翅目,只有1对翅膀,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藏在前翅“腋下”,而蜜蜂有明显的两对翅膀。食蚜蝇的触角为具芒状触角,只有3节,端部为一根毛,蜜蜂则为膝状触角,分成十多节。
蜜蜂×,食蚜蝇√ 图源:Alvesgaspar / Wikipedia
透翅蛾属于鳞翅目,周身披着片状鳞片,蜜蜂身上则是细长茸毛。
满身披鳞片 图源:Didier Descouens
蛾类的胸腹连接处也较粗,相比蜜蜂明显内收的“细腰”,透翅蛾就称得上是“水桶腰”了。
撰文 | 晓风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未末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2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