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第二十六届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洪山区属武汉市长虹中学学子勇夺两项国家级大奖。其中,张致平、万健涵同学以绝对优势斩获人工智能智能博物项目全国第一名,创下该校参赛以来的历史性突破;佘春毅同学在创意制造项目中荣获“交流之星”称号。
活动现场
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是检验青少年科创能力的权威赛事,汇聚全国精英,竞争激烈。
在人工智能智能博物项目中,张致平、万健涵面临代码编程、创客实践与表达展示的全方位考验。二人数月攻坚,以零瑕疵代码架构和创新性解决方案征服评委,实现该校在该项目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
创意制造项目则更考验极限应变能力——要求选手在无网络环境下,一天半内完成跨省组队、硬件制作、软件编写及成果展示。佘春毅与浙江、香港队友协同作战,凭借精密硬件调试与高效算法优化,最终摘得“交流之星”。
长虹中学的突破并非偶然。洪山区近年来持续构建科技创新教育生态体系,课程下沉,早植创新基因。 2018年起,洪山区联合嗅钛工坊众创空间推进“科技进校园”,将人工智能、3D打印、无人机等课程引入10余所中小学。
持续加大教育数字化的建设和应用力度,积极创建星级智慧校园、规划建设区校教育数字底座、打造智慧课堂新模式,智慧教育基础环境逐步提档升级,智慧课堂融合应用持续向纵深推进。
此前,南望山小学等全国知识产权教育试点校投入50余万元建设创客空间,培育出“绿精灵科创小队”等明星团队;洪山区四校创新团队2024年入围湖北省“知识产权点亮未来”活动十强。未来实验外国语学校更从小学一年级开设AI编程课,实现个性化教学计划全覆盖。
各中小学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科学教育的边界。这些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也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多元的打开方式。
该区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追求和探索科学的奥秘,推动科普深度有机融入教育,推进校内外科技教育融合发展,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促进全区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文/图 袁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