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2期
全文字数:2004 阅读时间:6分钟
近年来,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懂才、聚才、兴才氛围,围绕高大尚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讲好人才故事,展示人才风采,凝聚发展力量,区委人才办策划了“汇谷计划”人才系列宣传专题。
今天
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
北京泰杰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质量总监 秦川
在北京泰杰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质量总监秦川的案头常年堆放着厚厚的临床研究资料与医疗器械注册文件。这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医疗器械高级工程师,自2012年加入泰杰伟业以来,便十余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研发与质量管控的最前沿,致力于打破高端介入器械进口垄断,为国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命防线”。
直面“生命考题”
从“卡脖子”困境中找破局方向
脑血管病,高居中国国民死亡原因前列,其中脑卒中致残率极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尽管介入治疗是重要手段,但该领域技术壁垒森严,研发周期漫长。彼时,高达80%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器械占据,动辄数万元的单品价格,不仅让患者望而却步,更严重制约了手术普及率,远低于欧美水平。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昂成本转嫁患者,这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秦川深知,唯有实现高端神经介入器械的国产化替代,才能真正降低社会医疗负担,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她带领团队,毅然投身这场关乎国民健康的“破局”之战。
深耕创新“试验田”
用硬核数据叩开国产突围路
在神经介入领域,每一款创新器械的诞生都要闯过“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临床验证严”三道关。秦川常说:“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必须盯着临床需求跑,踩着科学证据走。”十余年间,她带着团队在临床研究的“无人区”里步步为营,用两项里程碑式的突破撕开了进口垄断的口子。
在DR.BEYOND研究中,秦川既是“策划者”也是“攻坚者”。这项全球首个对比国产紫杉醇颅内药物球囊与进口支架的大样本RCT研究,要联合全国14家临床机构同步推进,单是病例入组标准的打磨就用了8个月。为确保数据严谨性,她带着团队跑遍所有研究中心,从手术录像复核到随访数据溯源,每个环节都建立“双人核对”机制。研究显示泰杰药物球囊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显著优于进口支架。2024年5月在欧洲卒中组织年会(ESOC 2024)期间首次公布,不仅让国际专家为“中国方案”点赞,更给国内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递上了“更优解”。
❏紫杉醇颅内药物球囊示意图
而在瘤内扰流装置的研发中,秦川又成了“技术翻译官”。这款瞄准脑出血领域的国产创新器械,要解决分叉部动脉瘤这一临床难题,结构设计上必须突破传统弹簧圈的局限。她带着研发团队泡在实验室,全力把临床医生的手术痛点转化为技术指标。2023年12月,该装置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其采用严谨的多中心、开放式、单组目标值法设计的临床研究,为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凭借国内首创的结构设计,该装置在处理分叉部动脉瘤时展现出超越传统技术的潜在优势,有望进一步填补该领域新型高端介入器械的国产空白。
❏瘤内扰流装置示意图
质量筑基守初心
让“中国造”走进千万诊室
十余年深耕,秦川将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扎实的临床循证能力深度融入公司发展。她主导完成了公司20个植介入医疗器械的国内注册(NMPA)及国际认证(CE),构建了覆盖出血性、缺血性卒中及手术通路的神经介入全产品线,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局部引领的跨越。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国产创新器械的成功上市直接转化为了社会效益:显著降低了同类手术的器械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了先进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的可及性和普及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元、更有效的“中国方案”。
“为人民健康,勇担时代重任。”秦川用行动诠释着这份信念。从实验室的精密分析到临床研究的严谨设计,从注册法规的精准把控到生产质量的严格监督,她始终坚守在神经介入器械国产化创新的关键环节,致力于让更多中国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制造”,为守护国民脑血管健康贡献着坚实的“平谷力量”。
来源丨区委人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