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南门村,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知行大先生”职教大模型平台等技术资源,创新推出“光影织脉、赋能筑基、创客扎根”立体化实践,应用“互联网+”科技成果打造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匠心说等“青”字号品牌,不仅为斗门镇“百千万工程”注入持久动能,培育出文创市集、数字农园等乡村新业态,更打造出校地协同振兴的“百千万工程”省级优秀示范项目,真正实现从文化活态传承到产业良性循环的跨越发展。
数字技术让文化记忆“活”起来
“我们亟需用数字语言重构传统文化叙事,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文脉魅力。”珠海市斗门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李超的感慨,揭示了当下斗门古村落发展的普遍困境,也为这支青年团队指明了实践方向。“如果古建筑有记忆,会告诉我们什么?”带着这个追问,实践团在南门村的巷陌间架起镜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文化实践。
依托“知行大先生”职教大模型平台,结合“AI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等实践课程,实践团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传播理论,创新采用“数字孪生+实体体验”双线叙事,原创策划拍摄奇幻微短剧。媒体职业人“小赵”与古建筑精灵“菉竹”的跨时空对话,让南宋遗韵以“记忆能量条”形式动态呈现,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突破,为斗门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智慧与科技动能。
双轨模式让乡村底蕴“厚”起来
赋能乡村,既要活化记忆,更要厚植底蕴。“爷爷,无人机能拍清咱家祠堂的飞檐吗?”南门村小学课堂上这童稚的一问,拉开了实践团“乡村赋能计划”的序幕。
实践团充分整合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珠海市青年文明号建设单位、珠海市“益苗计划”重点培育项目等优质资源,让“科教启蒙+商业赋能”双轨模式覆盖全年龄段,实现乡村振兴人才的梯队式可持续培养:为村民解读看得见、用得上的AI案例,让AI技术可知可感;给孩子带去Scratch编程、3D打印、无人机测绘等8个模块课程,点燃科技梦想;面向斗门镇传统商户推出“老店数字焕新”工作坊,现场指导店铺掌握短视频运营、社群营销等数字技能,通过“理论+实操+跟踪”三维赋能,助力传统商户突破数字化转型瓶颈,形成“青年带少年、商户带村民”的可持续赋能生态。
多元路径让非遗沃土“火”起来
“斗门的味道不能断!”非遗传承人黄春燕的话掷地有声。放弃澳门高薪返乡,她的坚守并非孤例。在斗门,74位青年选择逆流返乡:他们将祖宅改造为诗意民宿,唤醒沉睡的老屋;他们精雕猛犸象牙传承匠心,让非遗技艺对话当代审美;他们更以“荔枝盲盒”打响斗门地标品牌,带动产区农户增收30%……
从“单点突破”到“百花齐放”,青年创客的突围离不开实践团融媒矩阵的立体赋能:通过“1个非遗IP+3条内容生产线”全域传播实现精准触达,提高曝光量;搭建“返乡创客数字地图”,开发“斗门文化AI素材库”,提供100+款方言贴纸、节气海报模板,助力青年创客提升抖音团购券核销率。当个体的坚守汇聚成群体的接力,这套“青年返乡—媒介赋能—非遗活化—产业升级”的生态闭环已然成形。
从青砖古巷到数字孪生,2023年以来,实践团33名师生持续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扎根斗门,照亮更多乡村的希望之路,在斗门镇“百千万工程”的壮阔蓝图中,续写动人的校地协奏曲。
文、图 | 记者 崔文灿 通讯员 周小云 魏姣姣 陈炜颍 陈彦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