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秦龙】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受访人士表示,这是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释放出在规范发展地方融资平台方面“不破不立”强烈信号的同时,也迎来地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的转折点。
地方融资平台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作为中国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特殊的投融资体制创新,从1998年起国家开发银行打造“芜湖模式”开始,该模式后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长期以来,地方融资平台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随着地方融资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张,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拉开了全面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帷幕。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不得新增政府债务。202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到,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融资平台出清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引,即有力、有序、有效。
对此,中国财政学会国有资本治理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代咨询集团董事长丁伯康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以“有力有序有效”三重标准部署地方融资平台出清,结合此前国务院提出的2027年6月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零的硬性时限,不仅释放出在规范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不破不立”的强烈信号,也体现出这场攻坚战绝非简单的债务清理。这是一个涉及财政体制、金融体系、国企改革深化的系统工程。当前,有效控制债务规模,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回稳向好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也迎来解决这些历史问题和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的转折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表示,“有力”体现政策决心,要求地方政府加快融资平台退出进度,各地融资平台退出时间不得晚于2027年6月末,2025年将是“退平台大年”。“有序”强调风险可控,避免“运动式”清退而引发新的风险,通过分类施策,实现梯度退出。“有效”则聚焦“真转型”,强调退出后的融资平台能够实现市场化运作,从根本上切断对政府信用的依赖。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蓉认为,与以往“剥离政府融资功能”相比,“出清”的要求更加彻底 。它意味着不仅要切断融资平台与政府信用的绑定,实现政企分开,还需对那些无法转型的“空壳类”平台进行彻底清理退出。
“实现政府融资平台的出清和转型发展,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任务艰巨而复杂。只有不断优化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定位,逐步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在投资导向、股权管理、资产经营和财政减负等方面的职能,加大资产资源的整合重组和盘活力度,不断增强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能力和运行效率,才能推动平台在新时期城乡建设中,真正持续释放价值、挑起更大担当。”丁伯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