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在智能手机创新趋缓的十年后,折叠屏技术正以"形态革命"之名重塑行业图景。这个曾被视为概念噱头的品类,已从实验室走向千万级出货量。
而在苹果尚未入局的空白窗口期,全球市场已悄然完成一轮残酷的洗牌——据行业白皮书披露,中国六家主流厂商中仅一家实现盈利,这场"叫好不叫座"的集体困境背后,似乎暗藏着供应链话语权、技术成熟度与消费心理的三重博弈。
此次,CNMO在苹果“折学”成果出炉之前,试图以三重维度解析这场移动终端的形态革命:首篇深度起底行业格局,揭示在苹果入局前夜,头部厂商如何通过技术沉淀与生态构建实现商业正循环;次篇聚焦用户体验进化论,当重量逼近200克重量关口,屏幕素质接近直板机水准,我们探讨"无感化"之后,消费者究竟为哪些创新点买单;终篇前瞻苹果折叠屏首秀,这家以颠覆性创新改写行业规则的巨头,将如何重新定义产品标准?其入局又将如何搅动现有市场格局?
这些内容共同勾勒出折叠屏赛道的现在与未来:既有中国厂商突破技术封锁的突围战,也有消费电子产业对"下一代移动终端"的叩问。而本文将聚焦的话题是“除了轻薄外折叠屏手机靠什么吸引用户?”
多年来,折叠屏手机从概念走向现实,逐渐成为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重要分支。从最初的厚重、昂贵、易损,到如今的轻薄、耐用、功能丰富,折叠屏技术经历了多次迭代。然而,随着硬件短板逐渐被补齐,手机厂商们面临新的挑战:当折叠屏的“轻薄”不再是核心卖点,它们还能靠什么吸引用户?
从“花瓶”到“实用” 折叠屏手机的逆袭进化史
自2018年问世以来,折叠屏手机给人们的印象便是“高端”。对此,国内外大厂纷纷进军这一市场,为的便是提高品牌定位。在这场竞争中,华为、三星等厂商都已在折叠屏市场站稳脚跟。
华为Mate X
在2019年2月,华为推出品牌首款折叠屏手机Mate X,发售后便迅速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同年同月,三星也发布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Z Fold。这两款折叠屏作为该类型的试水之作,与如今最新款的折叠屏相比有许多不足之处。作为早期的折叠屏手机,它们在铰链、屏幕材质和厚度等方面均存在改进的空间。
进入2021-2022年后,折叠屏技术迎来了重要转折点。三星通过Z Fold3和Z Flip3系列完善了产品线,并首次实现了折叠屏手机支持IPX8级防水功能;华为则转向内折设计,在影像能力上持续突破;OPPO Find N则以不同于其他厂商机型的尺寸打开了新市场。这一阶段的折叠屏开始解决初代产品的痛点,折痕控制显著改善,耐用性大幅提升,价格也逐渐下探到万元以内,为后续普及奠定了基础。
OPPO Find N3 Flip
2023年成为折叠屏发展的关键一年,产品形态开始向"轻薄全能"方向进化。华为Mate X3首次做到比直板机更轻薄,荣耀Magic V2更是将厚度压缩至10mm以内,重量控制在231克,真正解决了折叠屏长期被诟病的厚重问题。与此同时,竖向折叠屏凭借时尚便携的特性,成功开拓了女性用户市场,三星Z Flip5和OPPO Find N3 Flip等产品获得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9月,华为带来了全球首款三折叠手机Mate XT 非凡大师,这是手机厂商在折叠屏手机形态上的又一次突破。
华为Mate XT 非凡大师
经过这几年的技术积累,折叠屏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厚度和重量已经接近传统直板手机,折痕控制通过水滴铰链、UTG超薄玻璃等技术得到明显改善。软件生态也逐渐完善,主流应用都开始适配分屏和多任务功能。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成熟,折叠屏的价格门槛正在降低,大部分机型已经进入万元价位段以内,为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提供了接触这一创新形态的机会。
不仅“花瓶”而且扛造全能
纵观2025年发布的这些折叠屏手机,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做到了令人惊喜的地步。无论是机身厚度、三防能力还是软件生态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直板手机。使得折叠屏手机在全球的销量持续走高,消费者对于折叠屏手机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三星Z Fold7和Z Flip7
在使用寿命方面,新款的折叠屏手机能凭借各项新技术实现数十万次折叠。以三星Z Fold7为例,该机采用Armor Aluminum框架和康宁大猩猩玻璃Victus 3,在JerryRigEverything的极端弯折测试中表现优异,即使被反向弯折,铰链仍能保持完好。
从前用户担心手机进水等问题在最新的折叠屏手机中都已烟消云散。比如荣耀Magic V5,在工艺制造上搭载榫卯式缓震铰链,该铰链拥有目前最强的铰链钢材,其抗压强度达到2300MPa;内屏配有增强碳纤维衬板,该衬板拥有380GPa抗变形能力。这些配置让Magic V5能够通过全态跌落测试。
荣耀Magic V5
在手机重量、厚度方面上,各个厂商均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如vivo X Fold 5和荣耀Magic V5的机身重量均为217克,并且手机厚度都迈入了8mm。
作为国内手机续航领域的领头羊之一,荣耀凭借新一代青海湖刀片电池技术,将荣耀Magic V5的电池容量提升到6100mAh。这块电池的单膜片厚度仅0.18mm,硅含量却高达25%,能量密度更是达到行业最高901Wh/L。
OPPO Find N5
为了充分地发挥折叠屏手机大屏的优势,手机厂商都在折叠屏中增添了各项新功能。例如三星Z Fold7支持三应用并行、无缝切换内外屏等功能;OPPO Find N5则能通过AI全景虚拟屏实现跨设备协同,甚至可远程操控Windows/macOS系统,大幅提升生产力。
减肥成功 未来靠什么吸引“金主”
正如前面CNMO所列举出的当前最顶尖的折叠屏技术,如今的折叠屏手机在硬件层面已经相当成熟,三星、华为等品牌的旗舰折叠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传统直板手机。然而,当这些技术痛点被一一攻克后,消费者对折叠屏的期待也在不断提升,价格、软件体验、影像能力等新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vivo X Fold 5
目前而言,价格依然是阻碍大折叠屏手机普及的最大门槛。虽然近年来大折叠屏价格有所下探,但仍有许多大折叠机型维持在万元左右的价位,相比同配置的直板旗舰要高出许多。这种价格差距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不过市场正在出现分化,一些厂商开始推出价格相对更亲民的大折叠屏产品,比如vivo X Fold 5,将起售价控制在6999元。
对于折叠屏手机而言,影像系统是折叠屏手机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之一。由于内部空间限制,折叠屏很难塞入顶级旗舰那样的豪华影像模组。甚至部分竖折叠机型并没有配有潜望长焦镜头。虽然厂商们通过计算摄影和算法优化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但在长焦、夜景等极限场景下,折叠屏的拍照表现反而仍略逊于价格更低的直板旗舰。
维修成本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折叠屏的精密结构决定了其维修难度和成本都远高于传统手机。以vivo X Fold 5为例,内屏组件维修价为3690元,几乎相当于一部中高端手机的价格。为了消除用户的顾虑,厂商们纷纷推出更完善的售后保障计划,比如延长保修期限、提供专属的意外险服务等。这些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维修成本,但至少让用户在购买时能更安心。
此外,在性能释放方面,折叠屏手机还存在较大的短板。折叠屏手机由于机身空间的限制,即使是搭载最新的旗舰处理器,也会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散热等原因导致游戏帧率波动大,对于游戏爱好者来说这一缺陷不容忽视。
展望未来,折叠屏手机想要真正走向大众,还需要在多个维度持续突破。
价格的下探是必然趋势,随着供应链的成熟和规模效应的显现,未来两三年内主流折叠屏的价格有望降至5000-8000元区间。软件生态的完善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包括操作系统厂商、应用开发者和硬件品牌的协同配合。影像系统的突破可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和更紧凑的光学设计。而续航问题的根本解决,则有待于电池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当这些挑战被逐一攻克后,折叠屏手机将不再只是科技爱好者的玩物,而会成为真正的主流选择。到那时,手机厂商的竞争焦点可能会转向更个性化的体验创新,比如基于折叠形态的专属应用场景、跨设备协同能力,甚至是与时尚产业的跨界融合。折叠屏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创造出直板手机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更贵的替代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