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黄河科技学院在信息大楼一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丛书发布会。
该套丛书由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校长杨保成领衔总主编,是学校七年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的智慧结晶,首批12册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全国首套系统阐述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的系列丛书,该丛书的出版不仅是黄河科技学院教学改革历程中的重大突破,更是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刁玉华,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校长杨保成,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南科技大学原校长、黄河科技学院董事会顾问孔留安教授,清华大学出版社分社社长白立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亚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范笑仙,《中部高教研究》主编袁广林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分社、16所省内外高校校领导,国际应用科学与技术协会(香港)、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社等单位的39位嘉宾,黄河科技学院教育教学中心负责人、第一批课程改革丛书的12位主编,共同见证了丛书的发布。发布会由黄河科技学院董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赵卫东主持。
孔留安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学校近年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产教深度融合为路径,从产业需求出发,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做法和成效。他指出,丛书的出版绝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学校愿以“共研、共建、共享”为理念,与全省乃至全国兄弟院校一道,共同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新标准、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
刁玉华在讲话中说,这套丛书,体现了以激励措施点燃改革热情,以能力培养贯穿育人全程,以课程评估夯实质量根基三个鲜明特点。当前,河南省正面临产业升级与教育提质的双重任务,“7+28+N”产业链群的建设迫切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黄河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踩准了这一发展节拍,探索的“教育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需求转”的改革思路和实践,不仅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应用型高校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样本,更为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树立了典范。
白立军指出,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骨架和导航系统,确保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保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促进了学习的效率与效果。清华大学出版社一直倡导“教材出版,研究先行”,这次与黄河科技学院合作的丛书,也是在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的成功尝试,为应用型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实现路径。
红绸轻启,封面绽放,镜头定格。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丛书总主编杨保成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分社社长白立军共同为新书揭幕!《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系列丛书正式走进公众视野。
杨保成深情地对省高教学会、兄弟高校同仁及专家学者的支持,对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团队的专业支持表达感谢。他从学校为何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究竟改了什么、如何保障改革落地三个方面,对丛书的编写背景、主要内容、理论和实践意义做了阐述。杨保成指出,这套丛书的出版,凝结着全校教师的心血,也承载着所有参与教师的成长与骄傲。杨保成感慨地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献君在为本套丛书所做序言中回顾了多次到黄河科技学院调研教学改革的经历,充分肯定了学校围绕“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开展的院校研究,并对学校和教师们展现出来的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给予了鼓励,认为丛书“为应用型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教师推进课程建设提供借鉴”。这份认可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学校以项目化教学课程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改革,不仅是河南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教学改革,在全国也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学校聚焦教育创新与产教融合,从岗位任务知识反向逻辑来设计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为我国应用型高校转型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和可复制的改革样本,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系列丛书问题真实、逻辑清晰,体系完整,落地扎实。立足于一个具体学校的真实探索,有事实和案例,讲述了学校高等教育改革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探索走向系统的全过程。”……与会专家对丛书和学校的改革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悉,该套丛书以产教协同育人为核心,不仅记录了黄河科技学院在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化教学创新、教学设计优化及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更凝结了黄河科技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三大核心命题的深层次应答:一答“应用型教育之问”——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生态;二答“产教融合之问”——如何让产业基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三答“质量革命之问”——如何以课程改革撬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