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遭遇暴雨袭击,情况极为严峻。30 人不幸遇难,8 万多人被紧急转移,这场暴雨究竟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是千年一遇的极端天气,还是未来可能成为常态?暴雨如注,街道瞬间被淹没,车辆被冲走,人们在水中艰难挣扎。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洪水肆意流淌。救援人员日夜奋战,争分夺秒地拯救生命。这场暴雨让人们深刻意识到,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未来,我们需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共同应对可能到来的各种挑战。
北京暴雨是千年一遇还是未来常态
【北京暴雨是千年一遇还是未来常态】7月28日24时,北京因极端强降雨累计转移80332人,密云、怀柔、房山三区转移人数最多,分别为16934人、10464人和9904人。灾害造成30人死亡,其中密云28人、延庆2人。7月29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对外发布权威消息:北京的强降雨天气仍将持续,不过到30日会逐渐减弱,随后强降雨将转移至华东地区。自7月24日以来,北京以及北方多个地区遭遇了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天气,雨带移动极为缓慢,单点位置的雨势异常猛烈。其中,河北易县、北京密云等地的局部区域降雨量惊人,突破了400毫米甚至达到了500毫米,这一降雨量几乎接近当地常年一整年的降雨量。这场来势汹汹的暴雨被部分媒体形容为“千年一遇”,然而,中国气象局的专家明确指出:极端天气正从过去的“罕见”状态逐渐转变为“频发”态势,北京此次遭遇的暴雨不仅是气候危机的一个缩影,更是未来城市将面临的一种常态挑战。根据北京市气象台的数据统计,从7月24日至30日,全市平均降水量高达341毫米,城区平均降水量为287毫米,这两个数据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时的全市平均降水量(当时全市平均为170毫米)。在这期间,密云区石城镇的单日降雨量达到了470毫米,成功超过了该站的历史极值;河北易县紫荆关镇72小时累计降水量更是达到了512毫米,这相当于将3个西湖的水量倾倒在不足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场面之震撼、危害之巨大可想而知。
“雨带滞留”是此次暴雨灾害形成的关键诱因。通常情况下,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雨带会快速移动,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区。但此次副热带高压异常稳定,就像一个“高压锅盖”一样,将雨带牢牢地锁在了京津冀地区,导致降雨持续不断。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周洪建分析道:“雨带在密云、怀柔等地停留的时间超过了48小时,这使得当地土壤含水量完全饱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千年一遇”的表述源于对历史数据的统计。以密云某气象站为例,在1956年至2023年这长达68年的时间里,500毫米级的降雨仅仅出现过1次。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警告说:“过去的气象记录已经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风险了。”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深刻地重塑大气环流模式:气温每升高1℃,大气的持水能力就会增加约7%。在此次暴雨期间,华北地区空气相对湿度长期维持在90%以上,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弹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已经增加了20% - 30%。2021年郑州“7·20”暴雨(日降水量624毫米)、2023年京津冀“23·7”洪灾(房山区日降水量580毫米)等事件均印证了这一趋势。此外,北京的城市化进程也使得下垫面透水性降低,热岛效应加剧了对流活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海龙团队研究发现,城区暴雨强度比郊区高15% - 20%。
“如果全球温升突破1.5℃阈值,北京类似极端降雨事件可能每5 - 10年就会发生一次。”翟盘茂的预测令人警醒,也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在此次暴雨灾害中,密云区虽提前转移了1.6万人,但仍有28人因私自返家或避险不及时而遇难,这反映出基层风险告知与群众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北京中心城区的排水标准为“3 - 5年一遇”(即1小时35 - 45毫米的降雨量),而此次暴雨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到了83毫米,远远超过了排水标准,导致部分路段积水超过2米,严重影响了交通和居民生活。同时,永定河、潮白河等流域缺乏统一的调度机制,上游泄洪与下游排水未能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增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提高城市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能力。深圳光明区试点显示,海绵化改造后内涝频率降低了70%,效果显著。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对永定河、北运河等实施拓宽疏浚工程,确保洪水能够顺利排泄。利用AI模型实现“分钟级”降雨预报,如上海“城市气象灾害智能预警系统”已将预警时间提前至40分钟,为应对灾害争取了宝贵时间。建立“社区级”风险地图,标注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信息,精准推送避险信息,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将气候适应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推广“家庭应急包”配置。鼓励企业参与韧性城市建设,如美团在暴雨期间为骑手配备救生衣、反光雨衣。
北京暴雨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夏季,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印度北部因高温导致电力崩溃,欧洲多国因干旱引发森林火灾,美国得州因飓风造成百亿美元损失。气候危机已从“未来挑战”变为“现实危机”。
中国正以“双碳”目标引领全球气候治理:2024年上半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8.6%,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造林4.5亿亩,年固碳量超3亿吨。在COP29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未来5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气候融资。“应对气候危机没有旁观者。”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表示,“北京暴雨应成为全社会觉醒的契机——从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到支持可再生能源,每个人的选择都在塑造未来。”
当密云水库因暴雨蓄水量增加1.2亿立方米时,这场灾难也留下了沉重的问号:我们是否准备好与极端天气共存?答案或许在于构建“韧性社会”——既通过工程手段提升物理防御能力,更以制度创新激发社会适应力。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气候危机不是未来的灾难,而是今天的生存之战。”北京暴雨的警钟,当为所有人长鸣。
以上就是【北京暴雨是千年一遇还是未来常态】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