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消息】 7月31日消息,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许昌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市12个乡村富民产业链规模达到9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方案提出,因地制宜培育豆制品产业链、红薯产业链、菌蔬产业链等12个乡村富民产业链,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方案明确,指导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和品牌申报,新培育绿色食品10个、省知名农业品牌15个、老字号企业15家。学习胖东来品控标准,探索“胖东来+”模式,促进农业企业提质量、强品牌、拓销路、增效益。加快培育“许农臻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宣传和推介,持续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助力打造品质消费的标杆之城。
聚焦产业短板,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每年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明确1-2个主导产业谋划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延链补链集聚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到2027年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投放规模超过100亿元。
许昌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我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市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乡村全面振兴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农业农村资源开发,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打造具有许昌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链,为实现“两融五城四跃升”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大豆、红薯、菌蔬、肉类、面粉5大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深度发掘农业多种功能,持续扩大规模,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突出种业、蜂产品、中药材、烟草4大特色产业,推动要素集聚,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提质增效,产业生态呈现新局面。统筹推进花木林果、农文旅、乡村商贸物流3大惠农产业,促进融合发展,打造现代乡村产业新业态,联农带农富农取得新突破。到2027年,全市12个乡村富民产业链规模达到9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培育12个乡村富民产业链,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1.豆制品产业链。落实大豆种植和制种补贴政策,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单产水平。以襄城县、建安区为重点,建设大豆种植核心产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许昌市大豆绿色科技产业园、建安区绿色豆制品产业园等核心园区,合理布局产业业态,完善服务功能,形成产业聚合效应。持续提升我市腐竹、豆油皮、千张、豆腐等产品质量,研究开发豆类营养食品,推进豆制品精深加工,抢占高端消费市场。支持腐竹生产企业打造豆制品知名品牌,重塑“中国腐竹之乡”金字招牌。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30亿元。
2.红薯产业链。以禹州市、襄城县为重点,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稳定红薯种植面积,推广优质鲜食薯及高淀粉薯品种。加快襄城县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禹州市薯制品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红薯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省红薯产业核心区。培育壮大红薯加工“新星”企业,提升红薯淀粉、粉条、粉皮、酸辣粉等加工能力,推动“三粉”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发挥“襄城红薯”“禹州粉条”品牌优势,开发红薯休闲食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发挥盛田农业“中华老字号”品牌作用,示范带动更多红薯加工企业创建全国、全省知名农业品牌。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60亿元。
3.菌蔬产业链。持续发展以白灵菇、羊肚菌、香菇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发挥食用菌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形成规模庞大的供应基地。建设建安区食用菌现代化生产加工基地,加快食用菌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食用菌现代化生产加工新技术集成示范。襄城县、鄢陵县突出辣椒种植,建安区、长葛市突出大棚蔬菜种植。扩大辣椒制品、固态调料、复合调料生产,推进蔬菜冷藏、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发展设施种植业,实施菌蔬智能化、规模化、数字化生产,打造现代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和蔬菜加工核心基地。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70亿元。
4.肉制品产业链。以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落实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全面提升生猪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生猪屠宰厂标准化建设,提升生猪屠宰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发挥肉制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产品交易、国际贸易等优势,积极发展烤肠、肉类预制菜及肉脯等系列产品,带动全市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以禹州市、建安区为重点,打造牛羊优势产区,积极推广龙跃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扩大牛羊肉精深加工,培育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牛羊肉品牌。加快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设施渔业。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10亿元。
5.面制品产业链。抓好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建安区优质小麦生产,积极打造小麦绿色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小麦主产区发展小麦等粮食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增加专用型品种、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给,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依托面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速冻面制品、休闲和方便食品,开发高档优质营养面条类、烘焙类、特色风味类等面制主食以及小麦淀粉、小麦蛋白等深加工产品。引导小麦等粮食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优化提升仓储、加工、物流、质检、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20亿元。
6.种业产业链。以建安区、长葛市、襄城县为重点,优化种业布局,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种业体系。重点发展小麦、大豆、玉米、食用菌、辣椒等优势作物种业,提升种子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种业企业和种业基地“领头羊”作用,建立完善种业创新产业链体系,建设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生物育种步伐,持续提升种业创新发展能力。围绕建安区新元大道、张古路以及长葛市石象镇种业小镇,建设许昌市黄淮种业科创产业园,打造种业科创长廊,构建招商运营平台,建设集生物育种、示范展示、生产加工、救灾备荒等多业态发展为一体的核心先导区,实现高水平产业集聚与创新,打造黄淮海中部种业发展“新高地”。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30亿元。
7.蜂产业链。发展壮大全国农产品(蜂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完善“协会+公司+合作社+蜂农”发展模式,依托蜂业小镇,打造“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蜂产品产业化集群。大力发展蜂产品精深加工,深化蜂产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蜂产品精深加工及产品研发,做细蜂蜜、蜂蜡、蜂胶、蜂王浆、蜂花粉的分类分级,推动蜂产品在医药辅料、保健食品、高档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中的应用。持续培育蜂产品知名品牌,推动蜂产业从产品竞争向产业链条竞争和产品品牌竞争转变,扩大品牌溢价空间。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60亿元。
8.中药材产业链。以禹州市为重点,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区域,稳定种植面积;引导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种植,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水平。依托鄢陵县花木种植优势,加强投资合作,积极打造现代化杜仲产业园区。加快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严格质量管控,形成适地适种、供给有力的生产格局。依托头部企业带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充分利用道地中药材生产和炮制工艺优势,加快从传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产向功能食品、保健品等领域延伸,拓展中医药衍生产品,提升中药材产业竞争力。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20亿元。
9.烟叶产业链。以全国核心烟区襄城县、禹州市、建安区为重点,科学规划种植区域,稳定烟叶种植面积,推进“上六片”烟叶提质增量。建设现代化、标准化烟叶种植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烟叶品质,打造全国一流浓香型烟叶生产基地。鼓励引导全市卷烟生产企业,加快推动技术改造升级,提高卷烟现代化制造装备和工艺水平,打造知名品牌核心加工基地。建设集“两烟”加工、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烟草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0亿元。
10.花木林果产业链。以鄢陵县为重点,持续优化花木品种结构,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花木种植基地。巩固和拓展优质林果种植面积,优化柿、杏、樱桃等各类林果种植布局。建设集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大型花木交易市场,为花木林果产品流通提供高效平台。加强花木林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花卉精油、植物工艺品、果脯、果汁等产品,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地域特色,打造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优质柿子、鸠山镇闵庄村优质杏等特色林果基地。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80亿元。
11.农文旅融合产业链。以禹州市、建安区、鄢陵县、襄城县等为重点,深挖钧瓷、刺绣、社火道具等传统技艺潜力,创新发展以农文旅融合为代表的全域旅游新业态。建设禹州陶瓷创意产业园和刺绣产业园区,积极打造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传承和发展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社火道具、襄城县铜乐器加工业,积极发展“非遗+产业”新模式,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加强文旅产品创意设计,结合文化底蕴、非遗传承、特色产业等优势,每年重点培育8-10个农文旅重点村,促进产业融合,带动文旅消费。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积极开展以赏花采摘、农事体验、非遗展示等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活动,每年开发2-3条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农文旅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60亿元。
12.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加快提升和完善乡村商贸服务网点,补齐乡村商业和物流体系短板,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县级枢纽+乡镇节点+村级站点”三级物流网络,推进中国供销集采集配中心、城乡冷链集散中心发展,完善冷链仓储、智慧配送体系。依托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商贸企业,推广“基地直采+冷链配送”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业务,培育电商人才,创新电商模式,建设直播基地,推动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农民增收。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
三、主要举措
(一)把控质量严标准,推动农业品牌做优做强。构建“标准引领+品质认证+品牌赋能”三维质量提升体系。加强质量管控,建立完善“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质量追溯系统。指导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和品牌申报,新培育绿色食品10个、省知名农业品牌15个、老字号企业15家。学习胖东来品控标准,探索“胖东来+”模式,促进农业企业提质量、强品牌、拓销路、增效益。加快培育“许农臻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宣传和推介,持续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助力打造品质消费的标杆之城。
(二)壮大主体提实力,推动产业链条提档升级。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头雁领航”作用,持续推进国家、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级联创,选定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制定梯度培育计划。同时聚焦产业短板,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每年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明确1-2个主导产业谋划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延链补链集聚发展。
(三)创新科技促发展,推动富民产业高质高效。引导重点企业积极对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能级科创平台等,共建科创联合体,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构建团队共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难题共解的校企、院企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加强数字化管理和智能设备应用,赋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机制稳增收,推动联农效益持续稳固。支持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订单、服务联结等方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吸纳农民就业增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合作模式,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农户入股农民合作社,采取入股保底分红和盈余返还等方式,保障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积极推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帮助村民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
(五)保障要素强支撑,推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引导兆丰农垦集团等大型涉农企业参与设立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基金,为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到2027年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投放规模超过100亿元。有序引导大学生、乡村能人、企业家参与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技术人员3000人以上。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用好上级政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每个行政村统筹安排100亩左右相对集中的一般耕地,支持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鼓励探索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对智慧农业、创意农业、文化旅游设施等对空间布局有特殊要求的产业项目,在符合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按规定使用预留的乡村建设用地机动指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乡村富民产业链链长责任制,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总链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烟草专卖局等分别为链长责任单位,链长责任单位负责组建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建立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扎实推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
(二)实行动态管理。围绕12个产业链条,各链长责任单位要牵头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短板、重点事项清单并动态调整,定期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高效推进。将乡村富民产业链培育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对工作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地方和单位按照规定予以激励。
下一篇:8月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