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科技时代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客座副教授、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
三年前,当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从微软退休,随后到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任教,他负责的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时代的商业转型战略、数字智能的应用与体验以及创新与竞合边界等。任教三年来,潘天佑最大的感受是三年前关注AI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是大型企业,三年后不仅中小企业成为了主力军,在人人都能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前提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现在,人人都能使用AI工具,每一个人都是创业者”,潘天佑深深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现在,人人都要有数字化转型思维与创业思维。三年前,潘天佑从微软退休的时候,策划了《微软数字化转型之道——智启高科技企业第二曲线》一书,该书基于潘天佑在微软十多年工作的经历,深度解析了微软在云与AI时代转型成功之道。微软的转型堪称经典教科书式转型,既是数字化转型也是再一次创业,其转型之道不仅适用于大型企业,也适用中小企业、初创公司以及职场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今天正进入AI数字技术推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转型的初期,不仅将减少许多低技能岗位,还引发了劳动要素的重新定价。根据美国统计数据显示,具备AI技能的员工薪资溢价高达43%,不具备AI技能的劳动者则面临低薪甚至失业的困境。今年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开设的人工智能与商业转型(AIBT)专业课程十分火爆,而其他专业也都增加了AI的内容,可见AI技能培养已经先行一步。
“各行各业正在涌现大量的AI工具,有的还是免费工具,再加上各种低代码平台和生成式AI平台,让业务人员用说话的方式就能编写自己需要的业务工具”,潘天佑强调在AI颠覆企业和个人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数字化转型之道,“不仅要培养自己的转型思维,更要像微软一样拼转型、拼未来!”
人人都有转型的焦虑
进入2025年,转型的焦虑不仅席卷了每一家大型企业和机构,也向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扩散,职场中的每一个人在裁员大潮面前也被迫思考个人转型。历史上人类科技革命对于经济和就业的挤出效应往往发生在科技革命初期,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纺织机器的推广导致纺织工人数量锐减10倍、工资下降35%;同时带动了新的经济模式和就业岗位,例如互联网技术广泛使用使得中国网商群体突破6300万,间接带动就业岗位1.5亿个。
人工智能技术将给经济和就业带来怎样的结构性巨变?处于巨变中的企业和个人,该如何积极主动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模式和就业岗位,抓住下一波财富机遇?怕被科技革命淘汰,更怕错过结构性巨变后的机遇,这样的焦虑正笼罩着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个人。潘天佑说,他在一线教学,学员来自各行各业的,在学员中普遍存在转型焦虑,许多人怕自己的企业被时代淘汰,更担心自己被淘汰,特别是非科技专业出身的学员,因为听不懂AI的内容而担心自己成为局外人,甚至怀疑当初选专业的时候是否选错……
麦肯锡在2021年5月的《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报告指出,中国需要推动劳动力市场规模空前的转型,以实现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中国可能有多达2.2亿劳动者(占劳动力总数的30%)需要变更职业,这约占到全球变更职业总数的1/3。而在2025年5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职场人AI工具使用体验报告》显示,已有8成职场人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另据美国统计数据显示,具备AI技能的员工薪资溢价高达43%,不具备AI技能的劳动者则面临低薪甚至失业困境。
且不说当下硅谷掀起的裁员潮,AI正在取代部分程序员、设计师、文案员等,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在传统行业和传统领域,使用AI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香港议员怒批相关部门建路贵且效率低下并且质问“不去问广东省也问下DeepSeek”就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使用DeepSeek等大模型的能力已经像微软Office一样成为政府机构职员的必备技能之一。当使用AI的技能与使用Office的技能同等重要时,数字化转型就已经不再是仅仅焦虑而成为必要行动。
全民参与AI转型
这一次AI技术变革与上一次互联网技术变革带给经济与就业的结构性变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和本质上的不同。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外在技术,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显性的商业模式,创造了全新的就业岗位和区隔了显著不同的就业人口,例如互联网电商造就了数千万新商家、新网店以及上亿的就业人群。AI却是嵌入式技术和嵌入式商业模式,社会上不会出现大量的AI商家、AI网店以及过亿的AI就业人群,AI更多以软性的生产力工具方式嵌入到社会中。
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生产机器、汽车、飞机等外在具象化工具,因为它们取代的是人们的手腿脚等劳动和活动功能;而在AI时代,距离大规模出现人形机器人还有一段时间,目前在大模型与生成式AI的推动下,AI工具更多是隐性的类似Office那样的生产力工具,因为AI解放的是人们的知识和智慧,辅助的是人脑的学习、思考、创造等抽象能力和功能。所以,AI技术更多将嵌入到生产生活中,将影响所有企业和所有人,进而导致AI转型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技术、商业与个人变革。
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业家,潘天佑认为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都能用生成式AI工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经过ChatGPT两年多的发展,市场已经从上手尝鲜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的阶段,进入到了将生成式AI工具真正应用到工作的阶段,成功掌握生成式AI工具并且能创造性运用生成式AI工具的人,将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那些流于表面式运用生成式AI工具的人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什么是成功掌握并创造性运用生成式AI工具?一个例子是生成式AI工具产生的各类文案,包括PPT、报告、总结等,都带有基本一致的AI风格,看多了容易出现千篇一律、一眼识破AI文案情况,因此简单运用生成式AI工具“偷懒”的人将在职场中逐渐失去竞争力,而将更多时间用于创造性生成内容或将AI生成内容节省下的时间主动投入到其它有创新或创造性工作上的人,将逐渐在新的时代站稳脚跟以及谋求更好发展。
除了独立的AI平台与AI工具外,越来越多的现有业务与IT系统都逐步加入了生成式AI与智能体功能以及低代码和无代码开发功能,包括Office、CRM、ERP、HR、Sales等企业SaaS应用,即便是职场普通员工也面临着必须掌握AI工具和技能的要求,因此这是一场席卷所有企业和个人的转型,所有人都要提升数字素养。2021年,网信办发布《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显著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一场全民提升数字素养的变革,已经悄然展开。
拼转型、拼未来
为什么说与微软一起拼转型、拼未来呢?潘天佑认为,同样是PC时代的巨头,微软与英特尔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转型道路,虽然两家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但在云与AI时代,一个成功转型且如今已经逼近4万亿美元市值,一个还在转型的道路上徘徊且仅有千亿美元市值。此外,还有一大批传统IT巨头纷纷在转型战场上失利,“可见,在转型过程中跌倒甚至倒闭都不罕见,而微软不仅成功转型,且成效卓著,堪称教科书级的经典案例。
自微软新一任CEO萨提亚·纳德拉于2014年上任以来,在他的领导下微软成功从移动互联网的失利中走出,不仅抓住了云与AI大趋势,还建立了强有力的云计算领导力、获得了显著市场份额,成为了全球三大超级云之一,之后又重金投资OpenAI,再次抓住了大模型与生成式AI大趋势,接二连三将微软市值带入万亿美元再到如今逼近4万亿美元,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值翻了接近20倍,比公司上市时翻了近5000倍,拼出一个大未来。
(微软公司股价变化1986-2025)
如今作为商学院的客座副教授,潘天佑认为微软在云与AI时代的成功转型,值得所有企业、机构和个人学习和借鉴。无论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初创公司还是个人,都能从学习微软自身的成功转型实践获得收益。“可以说,微软这一次的转型,既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践,也是企业转型的成功实践,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即便放眼未来20年也不会过时”,潘天佑在谈及策划《微软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的缘由时,很有信心地判断微软自身的转型将成为商学院、商业界乃至所有职场人的经典。
《微软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可以说是2017年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刷新》的续集,《刷新》提供了转型中的CEO和高层视角,而《微软数字化转型之道》提供的是中层和普通员工视角,两本书加在一起比较完整的构成了云与AI数字科技时代微软自身的转型。“为老问题打开另一扇窗户”“见微知著,抢占先机”“拐点正在到来”“选对题目、选对工具、选对伙伴”“创造自己的影响力”“建立非零和博弈思维”“高处着眼、小处着手”等等,《微软数字化转型之道》总结的转型经验,既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个人,这就是经典的价值。
究竟微软的数字化转型之道是什么?微软如何抓住颠覆性技术机遇成功打开第二曲线?微软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失利一局的前提下,成功扳回云与AI之局并站上全球最高市值企业行列?这些问题可以从《微软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中找到答案。潘天佑和他的朋友们,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霍强、谢幸、边江等,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经理李美兰,以及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鑫、前辉瑞制药与赛诺菲制药医学部负责人谷成明等业界专家,在《微软数字化转型之道》一书中深度分享了他们与微软同行多年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合作实践总结。
最后再回到拼转型拼未来的“拼”字。为什么说微软是拼转型、拼未来呢?在萨提亚·纳德拉上任的时候,微软并不是处在破产的边缘,相反正保持着优异的营收和财务表现,唯一糟糕的是股票表现以及市场认为微软正在掉队。因此,微软这一次的转型,是坚定走在变化前面的主动求变,是坚信“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的“拼”字诀。相比之下,很多已经处于被迫要被时代所变革的企业和个人,还在拼命坚守传统的道路,即便走在下坡路上也拒绝变化。《微软数字化转型之道》告诉我们,在AI时代大趋势面前,每个人都要扭转思路,要用创业的思维重新看待眼下的工作,主动求变、积极寻找和打开第二曲线,否则将被时代抛弃。(文/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