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塔吊耸立、工人挥汗如雨……7月18日上午,记者一走进位于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康佳路与乾明路交会处的领航机器人末端智能装备郑州生产基地项目现场,就看到一片火热的施工场景。
它入驻二七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二七经开区”)不足4年,从一个工厂成长为一个基地,实现了产值倍速增长。
现场探访
基地预计年底全部建成投用
“截至目前,项目1号厂房已封顶,并已完成二次结构砌体、周边给水管网施工、窗户安装等;2号办公楼东侧正在进行五层架体搭设;西侧五层混凝土部分浇筑完成。”郑州领航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领航机器人”)常务副总陈瑞红介绍,项目1号厂房计划9月份投入使用,2号厂房及其他配套设施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建成投用。
领航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用10年时间打破行业外资垄断,是一家专注机器人“手”上功夫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机器人末端装备是安装在工业机器人手臂末端的智能化工具,它拥有‘眼睛’(视觉传感器)和‘触觉’(力觉传感器),具备执行能力和一定的‘大脑’决策能力,能感知环境,自动调整操作,还能快速切换任务。”陈瑞红介绍,这相当于给工业机器人装上了灵活精准的“手”和“感知器官”。
领航机器人入驻二七经开区不足4年,公司产值年增长率达280%,发展迅猛。因扩产增效的需要,领航机器人开始谋划落地末端智能装备郑州生产基地。据了解,该基地总投资约2亿元,占地25亩,不仅是省重点建设项目,更是郑州智能制造产业迈上新台阶的又一生动实践。
协同加速
从拿地到建设的“二七效率”
2024年10月21日,领航机器人拿到基地项目用地后,仅仅用了4个月就获得了主体施工许可证。从拿地到开工,这背后是二七经开区“全程护航”的效率和温度。
“以前办手续最头疼,部门多、流程烦琐。”陈瑞红回忆,为此,二七经开区建立“一对一”沟通机制,班子“一把手”带头上门服务,梳理材料清单与办理时间表,协调多部门成立专项小组并联审批,大幅缩短了审批周期。不仅如此,二七经开区还为企业争取到弹性年期土地出让政策,降低初期投资压力。
此外,通过“首席服务官”制度,项目建设中的用水、用电需求,24小时保障响应。二七区委、二七区政府还帮忙牵线搭桥,引来了“郑州创新投”产业基金融资,帮企业解了资金之渴。
“作为二七区重点产业项目,我们协同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七分局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采用‘串改并’的方式,帮助企业提前对接开展审查审批等工作,压减手续办理时间,为企业节约前期投入。”二七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领航机器人末端智能装备郑州生产基地项目是二七区全力打造的“拿地即开工”模式的新典范。
按照规划,基地将建设研发运营中心及生产车间,布局力控智能产品、柔性快换装置、夹持产品等9条生产线,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年纳税2000万元,带动约300人就业。
项目前瞻
是“补链”与“强链”的双重升级
为啥把重要基地放在郑州?领航机器人的决策层看中的,是郑州综合优势带来的“战略引力”。
人才储备上,郑州大学等高校每年输送超10万名工科人才,为企业研发与生产提供稳定智力支撑;产业链配套方面,富士康带动的3C电子集群、宇通与上汽构建的汽车供应链生态,形成了5公里内的完善配套圈;物流枢纽优势更堪称“王牌”——“米”字形高铁网、年货邮吞吐量70万吨的航空港、中欧班列枢纽,实现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直达,为产品内外销打通高效通道;而500公里半径覆盖4亿人口的中原经济圈,更让郑州成为辐射中西部市场的“桥头堡”。
“这里既是生产基地,更是面向全球的战略支点。”陈瑞红表示,公司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均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产品已出口至30余个国家。未来还将借力郑州航空港与中欧班列,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实现3年内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30%的目标。
不仅是郑州,郑州领航机器人公司及末端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落地,对河南来说也意义重大,特别是对河南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来说,是“补链”与“强链”的双重升级。当无数个“灵巧手”共同发力,中原智造必将在全球产业链中掌握话语权,书写属于郑州的时代新篇章。(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屈晓夏 实习生 郭沐雯/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