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与践行典范——纪念“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诞辰100周年
创始人
2025-07-28 00:01:37
0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5年第4期"科学家精神”

李建强1 崔磊磊1 杜祥琬1,2*

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 中国工程院

朱光亚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科技众帅之帅”,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与工程大师,他为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章旨在通过回顾朱光亚的生平历程与科学贡献,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6个方面,深入探究并揭示其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深远影响及重要时代价值。同时,深刻剖析了朱光亚如何将上述精神融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发展之中,从而成为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塑造者与践行典范,有力推动了中国科技进步。朱光亚的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在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过程中,应该学习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持久动力。

朱光亚(1924—2011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科学先驱,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历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先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其专注于核科技研究,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和实践对科学界影响深远,获得国家领导人高度认可。他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科学理念结合,诠释了科学家精神。作为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图1)、倡导者、示范者和实践者,朱光亚是科技工作者的典范。

图1 朱光亚主要工作、贡献与科学家精神形成的时间轴

一、朱光亚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忠诚报国的杰出科学家

朱光亚的科学家精神体现在他对国家利益的忠诚。他怀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全心投入核科学事业。面对挑战,他保持忠诚和信念,坚信自己的努力能推动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繁荣。

1.1 青少年确立科学报效国家的理想

自青少年时期起,朱光亚便立下宏愿,致力于将毕生精力献身于科学领域,以此报效祖国。他深信:“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朱光亚一生充满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校歌歌词中的“中兴业,须人杰”,激发了他致力于国家复兴的抱负。他不仅在西南联大学业上勤奋,立志成为振兴民族的人才,还在危险中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成为杰出的学生领袖。

1.2 响应祖国召唤,学成归国

留学美国期间,中国留学生思想多元。朱光亚因学术成就和声誉被选为密歇根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他积极组织爱国活动,鼓励同学阅读进步书籍,统一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他得知新政府鼓励留学生回国,便放弃美国经济合作总署提供的救济金,决定回国。1950年初,朱光亚与52名留美同学共同发起并撰写了致《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信中饱含激情地倡议:“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信中的倡议,不仅展现了青年朱光亚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感,也承载了一代知识分子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他号召海外学子回国,并带头归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1.3 服从祖国需要,忘我工作

1952年,朱光亚以翻译身份参与朝鲜停战协定谈判。1959年,他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负技术总责。总装备部成立后,他年过七旬仍担任科技委主任,团结国防科技工作者,为武器装备发展贡献智慧。朱光亚深入研究核武器与原子能技术,始终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厚情感。他认为研究核武器是为了捍卫和平,研究核电站是为了建设繁荣未来。他始终将党和国家事业放在首位,全身心投入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了“两弹”技术突破,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50多年过去了,我对自己当年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用毕生的精力亲身参与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为祖国的安全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堪大任者必以报国为己任”,朱光亚的一生与国家、民族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朱光亚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引领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

2.1 工程技术创新

朱光亚“始终是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和前沿,在我国核武器事业的每个重大转折点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从提出战略建议、规划研究计划、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到明确界定研究目标、精心选择技术路线、仔细审阅试验计划、有效调动科技资源、安排工作进度,“朱光亚组织攻克了许多瓶颈技术,被誉为‘两弹’攻关的‘技术枢纽’”,为核武器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光亚组织领导了原子弹试验、“两弹结合”试验、氢弹试验等,使我国成功跻身于全球少数几个能够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行列。

在朱光亚的领导下,面对内部缺乏研究设施和外部技术封锁的挑战,广大科技人员依靠有限的技术资料和自主创新精神,实现了从理论到设计制造再到试验的技术跨越。1959年,朱光亚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发技术总负责人,遵循中央方针,全面规划发展,包括分解任务、界定科学难题与关键技术、选择技术解决路径、设立研究项目、规划实施方案。1962年9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确立了1964—1965年进行首次核试验的“两年规划”。在刘杰、李觉、吴际霖等的领导和支持下,朱光亚组织编写了两份指导性文件,提出了核试验的“两步走”方案——先塔式爆炸,后空投爆炸。这一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了验证,对中央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这些文件,有关部门组织了重点攻关,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光亚注重长期规划,分阶段执行,追求原子弹小型化、高效能,并确保能以导弹为载体。在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继续领导了机载核航弹和导弹搭载核弹头的试验任务,实现了“三级跳”的重大成就。1963年,朱光亚和彭桓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后,迅速组织召集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于敏等,协同制定了氢弹研究的详细规划。在全体成员的通力协作下,由于敏带领的研究小组首先攻克了氢弹的核心物理难题,且在理论设计层面取得了关键性进展。朱光亚组织核武器研究所全所人员优化方案,形成可操作的氢弹设计。1965年12月,朱光亚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提交了技术报告,并在周恩来主持的会议上汇报。1966年12月28号氢弹原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试验。此后,朱光亚还主导了核试验方式从空中到地下的转变,提升了核试验技术的新高度,并在1969年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

2.2 工程管理创新

朱光亚在核武器研究工程中,探索出一套组织大工程科研攻关的科学管理方法。他提出,在大工程科研项目中,应首先进行深入的战略思考和顶层设计;基于战略思考,明确每个阶段的重大工程项目目标,并将这些目标细化,识别难点,进而逐个解决技术难题。他负责领导第一颗原子弹点火装置的研发,确立了从低到高、逐步攻克技术难关的研究路径。随后,他领导团队先进行物理实验,再进行产品实验,先进行地面静态试验,再进行空投动态试验。在氢弹项目中,他采取了先多路探索再重点突破的策略,确保理论方案、技术方案、制造实验方案紧密衔接。他特别安排了有关核试验,逐步验证成功,仅用2年8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飞跃。

朱光亚提倡科学的项目管理与激发项目成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相融合。他强调建立严格、科学、全面的管理流程,并通过深入沟通交流,让团队成员理解和执行。他倡导概念性研究、科技信息评估和技术集成实验,将研究分为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预先研究3个阶段。他认为研究应从总体布局和战略规划开始,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预先研究的独立化和具体化,以及实验室与大型项目的实践相结合,有效培养了科技人才。这一方法加强了国防技术储备,推动了国防科技的发展。

2.3 科技发展战略创新

朱光亚是一位具备战略眼光与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及领导者,他高瞻远瞩,善于从全局视角审视问题,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引领者与积极推动者。他积极倡导战略性思维,不断深化对发展战略的研讨,并推动科技战略的创新。

朱光亚在其一生中,为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提供了诸多重要的战略意见与建议,被誉为富有远见卓识与雄才伟略的楷模。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的胡思得院士高度评价:“朱光亚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一直身处决策层,无论是在发展战略,还是关键技术方面,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光亚始终致力于推广并亲身践行战略思维、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善于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时代趋势,关注国际前沿动态,深入思考与探究宏观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议题,积极参与战略决策过程。凭借深刻的战略洞察力,他参与了我国多项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同时,他也是国务院高技术协调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国家“863”计划制定与实施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负责指导其中国防方面的两个关键研究领域,并直接领导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论证。此外,他还先后参与组织制定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筹建中国工程院,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朱光亚所领导的均为具有开创性、高难度及长周期特征的重大科学研究任务。身为一位战略科学家,他首要强调的是研究团队需深入进行发展战略研究,而他本人则亲自负责顶层设计的统筹工作,确保研究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路线及体系得以清晰界定,并倡导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更为深入的重新审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朱光亚的视线始终聚焦于全球科技的迅猛进步。他曾经远见卓识地提出:“高技术的跟踪和发展研究工作,在密切注意追踪国际先进水平、新技术成果和最新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必须有创新精神,必须重视高技术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动态研究,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任务。”

朱光亚把握时代机遇,领导我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他提出项目见解,亲自领导航天和先进防御技术,推动我国战略高科技进步。同时,他参与秦山核电站建设,参与领导核燃料制造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为核能和平利用和追踪世界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2.4 推动中国工程院创新发展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全票当选首任院长。他深知责任重大,重视集体智慧的发挥,建立了完善的院士增选体系和流程,确保增选工作的稳定和改进。朱光亚亲自向院士们阐释规定,确保遵循。他带领院士们积极提供咨询建议,支持科学决策,推动我国工程技术事业的发展。朱光亚还推行科学决策机制,鼓励学术讨论,尊重共识,并推动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工程院获得国内外认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朱光亚是深入实际、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家

朱光亚追求卓越,严谨务实。为确保核武器研发成功,他对科研工作始终强调严格、严谨、严密的“三严”工作作风,注重精细解决和认真处理工程技术问题,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决策果断,并善于运用科学管理方法严格管理。

3.1 倡导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在核武器研究所成立之初,为了促进新入职科技工作者迅速参与国家重要科研项目,他与所长李觉携手推行了“科研小整风”活动,并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科研管理流程体系。该流程涵盖了从理论探索、实验技能提升、方案设计优化、原型制作完善到技术评估等各个环节,每一阶段均需严格遵循“三严”原则,旨在培养一种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且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及作风。同时,还着重引导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与深层原因。

在每次重大试验中,他都坚定不移地执行周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方针,确保“五定”原则(即确定人员、岗位、职责、关系和操作流程)得到落实,力求在问题出现之前解决所有可预见和应答的问题,确保试验的成功。

每次核试验,他总是不辞辛劳,亲临现场,仔细审查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在他的领导下,不存在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达,所有问题都必须基于确凿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经由其身体力行与无形中的榜样影响,我国核武器研究团队逐渐养成了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作风,保障了我国核试验的高成功率和高效益。

3.2 深入实际,深入一线,靠前指挥

朱光亚以深入实际、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在科技界获得赞誉。他撰写的文稿以简练明晰著称,深入剖析复杂问题,概念准确、逻辑严密。他追求文稿中每个细节的精确性,体现了其严谨认真的风格。在核试验场区,他亲临现场指导,表现出高度细致与严谨,坚守在试验一线。针对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他都会立即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模拟试验的方式,准确查明问题根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直至问题得到完全解决。

在原子弹成功引爆后,需要对产生的放射性尘埃进行检测。当时的实验环境差,对于仪器是否能承受如此强度的辐射,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所有人都做好了面对最糟糕情况的心理准备。到了实验正式开始的那一天,工作人员惊讶地注意到,朱光亚居然也出现在了实验室里,他一直默默地站在他们背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回忆此事时说:“他亲临现场,和我们一同置身在较大的辐射剂量场中,给我们以很大的鼓励。”在后续的地下核试验指挥过程中,朱光亚为了获取直接的实验数据,不惧潜在的放射性污染及坑道塌方的风险,亲自进入坑道进行现场观测。

3.3 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朱光亚坚持实事求是。在担任中国工程院领导期间,他注重学风建设,推动研究咨询工作,提升中国工程院声誉。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强调科学规律和严谨态度,批评伪科学,获得广泛赞誉。他以科学态度对待研究,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严格审查细节。这种精神影响了他领导的科研团队,鼓励团队成员质疑和探索,追求科学真理。

四、朱光亚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朱光亚以无私奉献为科学家精神核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对名誉和利益持超然态度。他倡导科研需要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从不强调个人成就,而是归功于团队合作,鼓励成员发挥专长,共同解决问题。他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同行尊敬,并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4.1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我国在核技术研究及科技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赢得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此过程中,朱光亚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勤勉耕耘于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当被问及何以能够历经数十年之久,始终保持不求个人名利、默默奉献时,他回应道:“只要时刻感到自己身处祖国科研的前沿,时刻为科技兴国的大业做着踏踏实实的工作,这就足够了。”“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

在《我们的父亲朱光亚》这本书里,朱明远与他的妻子顾小英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宁静而致远,这就是父亲这位‘两弹元勋’的人生境界,他正是以这样的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成就了科技强国的伟业。”朱光亚放弃海外声誉,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长期在国防领域贡献。20世纪90年代,“两弹一星”项目内幕公开,人们认识到他的关键作用和贡献。他始终保持低调,拒绝采访,其回忆文章强调他人贡献,未提及个人努力。

朱光亚以严苛自律著称,从不谈论个人成就。他的谦逊和低调在工程科技界广为人知。1996年,解放军出版社计划出版“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朱光亚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但他主动要求从书中删除自己的名字,并在回忆录和历史资料中,总是突出他人和团队的贡献,避免提及自己。朱光亚常常谦逊地向他人表示:“核武器研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多种专业、高水平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协作。”他特别提到了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何泽慧、邓稼先、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于敏、龙文光等科技领域专家作出的重大贡献和他们所建立的卓越功绩。

4.2 舍生忘死,勇于担当

1971年,朱光亚在紧急情况下果断决策,成功避免了一场核试验危机。当时,执行核弹空投任务的飞机3次投弹尝试失败,燃料告急,必须紧急降落。现场人员极度紧张,担心飞机坠毁或核弹在着陆时爆炸。作为最高指挥官,朱光亚保持冷静,迅速组织人员避险,并亲自指挥飞机安全返航并降落,确保了飞机和核弹的安全。朱光亚以冷静和决断力避免了一起潜在事故,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面对紧急情况,他始终保持镇定,作出关键决策,确保任务和团队安全。他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敢面对挑战,承担责任。

4.3 严于律己,保持科技工作者本色

朱光亚以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工作态度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并为中国工程科技界树立了榜样。尽管地位显赫,他自视为普通科研人员,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1996年,他将100万港币奖金全数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并要求保密,展现了真诚谦逊和周到考虑。朱光亚很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因为他强调应先报道他人,而非自己。

2004年,朱光亚迎来了80岁华诞。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命名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10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以表彰其在原子能科技等领域的重大贡献。在命名典礼上,朱光亚发表了讲话:“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朱光亚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和崇敬,无论科学家、领导还是普通科技工作者。在他的领导下,核武器技术研究团队和领导集体都展现了团结协作和高效运作。时任总理温家宝曾称赞朱光亚是“科学家的榜样”,他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他的高尚品德为学风和科研道德建设树立了典范。

五、朱光亚是发扬民主、团结协作、善于集智攻关的科学家

朱光亚非常注重团队协作。他深知核武器的研制是一项涉及众多科学技术领域的复杂而庞大工程项目,需要各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他强调“要注意发挥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智慧与作用,群策群力,在集中指导下发扬民主,在民主基础上进行集中,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他积极汇聚各领域专家,激发科技人员活力,共同攻关,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合力。

朱光亚承担了科技领导的责任。尽管其资历并非最为深厚,名声亦非最为显赫,但由于他擅长于汇聚并发挥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因而被钱三强赞誉为“有本事”的核心人物。彭桓武称赞他:“细致安排争好省,全盘计划善沟通,周旋内外现玲珑。”

朱光亚积极倡导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以提升研究效率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他特别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协作,以共同应对和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在领导中国核科学事业的过程中,朱光亚的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5.1 善于任务分解与组织分工协同

朱光亚擅长将宏大的科技任务系统分解为具体可行的项目,并引领众多科技工作者共同聚焦明确的研究目标。在他的领导和悉心指导下,科技任务的细分、核心科学问题的辨识、关键技术的选定、技术难题解决途径的规划、研究课题的设立和关键攻关项目的实施计划制定等各项任务均得到了有效推进和落实。他能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结果、工程实践经验,并结合当时的实际状况及广泛收集的各方意见,进行全面细致地考量,从而作出既精准又科学的决策,确保各类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顺利且圆满地解决。

5.2 重视发扬技术民主

朱光亚倡导技术民主,强调集中专家智慧以实现科学决策。他鼓励自由讨论和数据支撑的观点表达,综合专家意见提出创新思想,推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在他的领导下,科研团队内部形成了开放讨论的氛围,提升了决策质量和团队凝聚力。1965年,他主持了一场关于氢弹原理技术途径的讨论会,综合各方意见确定了氢弹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要点,并迅速推动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了我国氢弹技术的重大突破。

5.3 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首创精神

朱光亚在领导技术工作中,尊重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集思广益,选择最佳方案,确保技术路线正确,有效推动了技术进步。他的方法不仅在核技术领域有效,也适用于其他科技领域。面对技术难题,他鼓励团队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激发创新热情,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5.4 注重发挥专家群体的作用

朱光亚在先后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以及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期间,重视并激发专家团队的核心作用和创新精神。1959年7月起,他组织科学家,选择研究方向,分解任务,有效把控研究进程,推动了核武器事业的发展。1970年6月—1982年7月,他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时,注重全局和宏观视角,深入研究战略性科技议题,取得关键科研成果,提出战略思考和发展计划,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982年7月—2005年12月,在朱光亚的领导下,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和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不仅在战略层面取得成就,也在实际操作层面展现卓越执行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计划,提升了我国科技实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成为充满活力、创新和协作精神的集体,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六、朱光亚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重视人才培育的科学家

朱光亚始终高度关注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他不仅提倡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且亲自为年轻人提供细心的指导。他强调,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是党和政府应极为重视的问题,也是当前中老年科技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议题。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应将培养众多杰出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视为一项核心任务,愿意成为他们的铺路石,以培养出能够应对新世纪挑战的优秀人才。

6.1 言传身教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1950年,朱光亚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基础物理学和光学。同年,他出版了《原子能与原子武器》。1953年,他加入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力学、热学和原子物理学,深受学生喜爱。他的授课方式清晰,引入演示实验,提升了教学效果。北京大学原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回忆说:“朱光亚讲课极佳,备课周到。他不仅阐述原理,还讲述背后故事,如黑体辐射的理论与实验差异,以及物理大师的解决过程。他以讲故事的方式授课,深受学生喜爱。”[20]陈佳洱在朱光亚指导下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测量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朱光亚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许多学生成为知名专家和学者,其中不乏他亲自指导的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等杰出人才。

6.2 奖掖后学,扶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朱光亚重视培养科技人才。核武器研发初期,他选拔优秀技术专家,加强研发力量。他与李觉合作进行“科研小整风”活动,亲自指导,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的严谨态度,锤炼他们坚强意志。该团队对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至关重要,并为核武器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他奖掖后学,甘为人梯,关心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与朱光亚共事46年。一次,他们共同撰写的文章即将发表于《物理》杂志,杜祥琬出于尊重,将朱光亚的名字放在作者首位。但朱光亚审阅后,主动将自己名字移至末尾。“46年来,我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感受到他的言传身教,受益匪浅。”杜祥琬说,“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谦虚谨慎、胸襟开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3 积极推动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体系建设

朱光亚强调,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且紧迫。他主张应加强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倡建立激励机制和营造成长环境。他创办了青年学术年会和科学家论坛,为青年提供展示机会,并鼓励年轻专家参与讨论。他强调构建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的设立。该奖项后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至今已表彰1500多名优秀个人,其中许多成为学科领军人物,近10%获奖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重要启示

朱光亚培育与践行的科学家精神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正如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院士在“纪念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先驱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朱光亚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朱光亚所具有的高瞻远瞩的思维模式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朱光亚先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学习朱光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朱光亚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对科技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在当代依然有深远影响。

(1)“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奉献精神,是他的首要特点。”

朱光亚的一生,充分彰显了他对科学事业的坚定忠诚与深厚热爱。“他代表着毫无保留为国奉献,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一代人。”他始终屹立于科研的最前沿,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国防事业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精神向我们昭示,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当将国家利益视为至高无上,超越个人得失,秉持无私奉献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

(2)朱光亚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他教导我们,在科学研究及日常生活中,都应秉持对科学的敬畏与对工作的热爱,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尽善尽美。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与成功的关键所在。

(3)朱光亚勇于担当的精神,面对困难与挑战从不退缩。

这一精神激励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保持积极进取,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以取得更多科研成果。他的这种精神告诫我们,唯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4)朱光亚的创新精神同样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他持续开拓创新,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这启示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尝试新事物,以创新的勇气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前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推动社会进步。

(5)朱光亚团结协作的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非常强调大力协同,组建了跨部门、跨单位的‘国家队’”。他善于凝聚团队智慧,共同攻克难关,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对于科研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他告诉我们,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攻克科研难题,实现科技突破。

朱光亚的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宝贵的财富。他的无私奉献、严细慎实、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当前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所迫切需要的。让我们以朱光亚为楷模,传承并发扬他的科学家精神,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李建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校党建与文化专家、副教授,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智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家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

文章来源

李建强, 崔磊磊, 杜祥琬. 朱光亚: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与践行典范——纪念“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诞辰100周年.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5, 40(4): 755-766.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1114005.

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文责自负,不代表本刊观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知道了🍀新高朋大厅在哪买房卡... 咨询软件添加微信【215338558】 知道了🍀新高朋大厅在哪买房卡,教你获取房卡 《中央日报》网站...
来给家讲讲手机美人大厅漏洞🎁... 来给家讲讲手机美人大厅漏洞🎁原来有挂技巧讲解 新道游反杀挂大厅房卡咨询微信号:【215338558】...
终于明白新荣耀大厅房卡客服《... 终于明白新荣耀大厅房卡客服《真的很便宜》 新道游反杀挂大厅房卡咨询微信号:【215338558】无需...
横扫牌桌🥤华山大厅房卡怎样开... 横扫牌桌🥤华山大厅房卡怎样开挂 在哪里购买 新道游反杀挂大厅房卡咨询微信号:【215338558】无...
6秒详论🗼牛牛房卡在哪里购买... 6秒详论🗼牛牛房卡在哪里购买头像获取房卡方式 加:微(215338558)炸 金 花链接房卡链接—房...
发现新橙汁大厅房卡要在哪里购... 发现新橙汁大厅房卡要在哪里购买,网页链接平台 买挂去哪个网站【添加微信:215338558】 发现新...
7分钟了解🐟新老夫子牛牛房卡... 7分钟了解🐟新老夫子牛牛房卡 新道游反杀挂大厅房卡咨询微信号:【215338558】无需打开、直接添...
祝你旗开得胜盘古大厅房卡大厅... 「重大通仪表制造业要发展壮大,既要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又要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
新海棠大厅房卡在哪购买🉑获取... 新海棠大厅房卡在哪购买🉑获取房卡方式 新道游反杀挂大厅房卡咨询微信号:【215338558】无需打开...
最强透视黑科技☯️九酷众娱房... 最强透视黑科技☯️九酷众娱房卡大厅如何才能赢钱确实有挂🐐详细房卡教程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