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台共舞”是常态吗?
今天海上有三个台风同时存在,分别是台风“范斯高”、“竹节草”、“罗莎”,出现了三个台风共舞的情况。
实际上,每年都会有双台风的情况出现,三台共舞也不少见,平均每年会出现超过1.5次。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资料统计,历史上(1949年至2018年8月15日)两台共存的情况比较常见;“三台共舞”的情况也比较多,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100次左右三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平均每年出现1.5次。
从2000 年开始,三台风情况明显增多,据统计,2000年至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出现62次三个台风共存的情况,平均每年出现2.7次。其中,有59次出现在7月至10月,以8月份最多,9月份次之。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普网)
“四台共舞”的情况较少,约有十几次;“五台共舞”的情况较为罕见,出现过3次,分别出现在1960年8月、1967年7月和9月。有记录以来最为极端的是1960年8月23日6时至12时,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个台风“五旋共生”最为壮观,它们分别是6014号台风“卡门”(Carmen)、6015号台风“贝丝”(Bess)、6016号台风“艾琳”(Elaine)、6017号台风“黛拉”(Della)和6018号台风“费依”(Faye)。这一纪录迄今为止还没被打破。因此,总的来说,4~5个台风甚至更多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比较罕见。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普网)
为什么台风喜欢“扎堆”,“多台共舞”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台风生成来说,如果一个热带扰动周边存在另一些扰动,它们可能会相互影响,或消散或聚合为一。如果海域足够广阔,扰动间距离很远,便可独立发展,出现双台风甚至多台风现象。当赤道复合带比较活跃时,广阔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多处暖海域的大气环流及海洋条件适合台风发展,生成多个台风的可能性增大。
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海面广阔,高海温的面积也比较大,为台风“扎堆”生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有研究表明,台风活动确实具有群发性尤其是台风盛期的7~9月。当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具备适当的大气海洋环境场时,且具有比较有利的动力条件时,台风容易成群结队组团而来。这种现象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算是比较正常的现象,经常会出现“三台共舞”甚至“四台共舞”的现象,但在海域相对小一些的大西洋海域,多台共舞出现的几率就要少很多。
“多台共舞”易生“藤原效应”
“藤原效应”又称“双台风效应”,指当两个台风靠近时,分别受到对方外围环流影响,会产生相互影响。通常情况,双台风会沿着台风中心连线上的某一点逆时针打转的现象,被称为藤原效应。
气象学家发现双台风效应千变万化,大约有这样一些情况:一个台风完全支配另一个的移动方向;两个台风互相排斥;一个台风跟随另一个台风移动;一个台风吞并另一个。
受“藤原效应”影响,两个台风处于一种“弱肉强食”的关系。势力较弱的台风,移动速度变慢,路径容易发生变化;势力较强的台风移动速度可能加快。
双台风相互作用不只有藤原效应,依据距离不同,会呈现不同的现象。当台风相距较远时,不会出现明显的互旋,但有可能通过影响大尺度环流场,间接影响另一个台风的路径。两个台风之间的互旋现象随着二者距离缩短而逐渐明显。而当两个台风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并且较弱的台风没有受到其他的天气系统影响的话,那么比较强的台风可能会把较弱的台风吸收或合并。
此外,“藤原效应”会增加台风预报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