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特殊场景中,无人机的应用需求非常大 受访者供图 制图\郭晗
编者按
当低空经济成为撬动发展的杠杆时,河南正以交通枢纽之利、产业基础之实,书写时代答卷。顶端新闻·河南商报推出“低空‘豫’见新蓝海”系列报道,踏访郑州国家通航示范区、安阳蓝天实验室等地,对话政企负责人、行业智囊、从业人员,解码产业创新、多元应用、人才培育的河南实践,全景呈现从政策布局到场景落地的生动实践,为这片新蓝海的腾飞凝聚共识与力量。
策划:杨书贞
执行: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于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等特点,低空经济成为事关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竞逐万亿级别新赛道,河南在人才支撑上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发力点?
我省将新增低空相关专业
最快明年招生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处在“起飞期”的低空经济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河南要培育壮大低空经济,首先就要夯实人才根基。
7月17日,在河南省唯一的航空航天高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园内,有关低空经济的元素无处不在:低空经济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航空产业大数据应用实验室、大型植保无人机……琳琅满目的“黑科技”设备和科研项目展示着当前这个领域的火热程度。
“近年来,低空经济发展迅速,相关领域人才需求也在逐年攀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航空经济专家郝爱民表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以学科为基础,重组设立了航空宇航学院、航空发动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工科学院,布局了交通运输、飞行器适航技术等18个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低空技术与工程”作为新增的29种专业之一正式亮相。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已向教育部门备案开设该专业,最快明年就能进行招生。
在郝爱民看来,发力低空经济,技术型人才固然重要,但现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运营管理类人才。比如,一些企业买了许多飞行器,就需要拥有大量后期维护、销售人才;想要在旅游、农业等领域使用无人机,离不开拓展市场的运营人才。
河南预计今年新增“飞手”超8000人
发展低空经济,实操型“飞手”的培养也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王健行是极翼航空(河南)有限公司的培训教学负责人,该企业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员考取CAAC执照。从事这行以来,王健行总共培训了将近300名学员,约2/3是“00后”,在他看来,无人机“飞手”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尤其是在山区等特殊场景中,无人机的应用需求非常大。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社会机构参与到了和“飞手”教学相关的产业中。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教室即车间”教学模式,让学生入学就能上手操作最新机型;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了国内首家无人机“飞手”培训学校,累计培养专业人才超5万名。
郑州通航试验区管委会也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校协作”的三方联动机制,整合8家具备无人机培训资质的企业资源,与多所高校达成“产教研”融合战略合作,近10年已累计培养无人机“飞手”3万多人,为航空植保、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物流运输、航拍测绘等低空经济应用领域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据河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志斌介绍,随着河南低空农业爆发式增长,考证人数每年都在翻番,2024年,我省向社会输送3600名“飞手”,预计今年将突破8000人。
低空经济“C位”出道,河南需补齐人才短板
在建设人才梯队方面,河南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叶志斌表示,河南地处内陆腹地,是交通中心,地势平坦,又是旅游大省和物流大省,空域资源丰富,这些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大量的市场需求。在教育资源上,河南有不少航空特色院校和专业,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
不过,河南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动能不足;人才层次整体偏低,复合型人才缺失,河南持证“飞手”中,大专以下学历者占比达78%,既精通无人机操控,又具备扎实农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占比不足5%。
针对短板,叶志斌建议,河南需要一方面加大对高校低空经济相关专业的投入,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实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授和一线技术人员联合培养,让学生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
低空经济真正需要的不是“持证者”,而是能解决问题的“赋能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培训机构与校企合作案例涌现,低空经济人才培育正从“证书工厂”向“产业赋能者”蜕变,如何在这条万亿级别的新赛道中占据“C位”,河南需要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