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的情境和人物信息,我没法准确地进行描述呢。比如是哪个组织或领域的“石破茂”,相关的候选人员有哪些等,缺乏这些关键信息,我无法写出有针对性的 200 字内容呢。
编者按:当地时间7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宣布,美日双方已就关税措施达成“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协议”。特朗普表示,根据协议内容,美国将对日本实施15%的“对等关税”,并且日方将在汽车、农产品等领域大幅开放市场。这无疑是特朗普式交易的又一次胜利,但对于日本而言,这份协议意味着什么?
另一方面,受参议院选举结果等因素影响,石破茂内阁在日本的支持率已经跌至22.9%,为上台以来新低。23日下午石破茂与前首相麻生太郎、菅义伟以及岸田文雄举行会谈。外界普遍认为,此次会谈将就石破茂的去留问题进行讨论。会谈后,石破茂在自民党总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与三人谈论自己的去留问题,并称自己将留任,继续执政。尽管如此,外界普遍质疑:石破茂的“跛脚内阁”还能走多远?
对此,观察者网连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廉德瑰,对这次日美谈判协议进行解读,并对当前石破茂的执政前景与日本政坛形势进行分析。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观察者网:7月20日参议院选举中,执政联盟仅获得122席,未能达到过半所需的124席。选后出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执政联盟已失去参众两院多数席位,执政基础严重动摇,石破茂首相应辞职;另一种则认为相较于众议院选举的失利,此次参议院“惜败”尚可接受,且石破茂本人也表达了继续执政的意愿,因此影响有限。您认为此次参议院选举失利,对石破茂首相的执政根基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实质性冲击?
廉德瑰:石破茂的执政根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日本政局中在野党与执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二是他在自民党内的支持度。
本次参议院选举与去年10月众议院选举的重要性不同,但石破茂执政根基所依赖的这两个因素并未改变。人们不会因为这是参议院选举还是众议院选举就改变态度,关键在于在野党的态度——在野党的目标就是让自民党下台。
此外,同样重要的是石破茂在自民党内的支持度。自民党内也存在反对石破茂的势力,只要他们有机会、有借口,就会逼迫石破茂辞职。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权力争夺的问题。
这次参议院选举中执政联盟未能超过半数席位,这给了反对者一个借口,也是石破茂需要承担责任的地方。但如果说这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自民党的失败是去年众议院选举失利的延续。去年众议院选举后,执政联盟已失去多数席位,今年参议院选举后又失去多数——这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往自民党在国会参众两院均占多数,即使选举失利、丢失议席,总裁引咎辞职后,换上的新总裁(自民党新总裁)依然能当首相,因为国会中仍占多数。但今年情况不同,两院都不占多数。
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一种新的变数:如果石破茂辞职,那自民党新总裁是否还能在国会当选为首相?过去,自民党在国会占据多数席位,所以能保证首相提名投票通过,但现在就有点难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观察者网:关于日美关税协议,特朗普总统宣称双方达成“巨额协议”,其中涉及日本投资5500亿美元。并且根据协议,美国将对日本实施15%的“对等关税”(原计划为25%),同时日本将在汽车、农产品等领域大幅开放市场。您如何评估这份新达成的日美协议的实质成果?
廉德瑰:我觉得这就是日美关系不平等的必然结果。关税由25%降到15%,看起来好像降了一大截,但15%也还是蛮高的。以日本汽车业为例,美日两国之间原本几乎是零关税,美国对日本汽车的关税一直以来是2.5%,现在一下子增加到15%,其实还是增加了不少。当初特朗普政权要求的是25%的对等关税,汽车、钢铝等各方面都是25%,这是日本很难承受的,因为汽车的利润空间就那么大,如果关税加到25%,基本上就没得赚了。
我们都知道特朗普的谈判策略就是极限施压。他想要得到15%,就先提出25%,最后做出让步——表面上看起来是让步了,实际上特朗普的底线可能就是15%,甚至10%也可以。总而言之,25%只是一种施加压力的手段。所以,特朗普显然达到了目的。对日本来说,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步,因为日美关系不平等,这就是同盟之间的霸凌,日本无可奈何。
反正都是要对美国让步的,那么美国能从25%降到15%,对日本来说,这个谈判还是有成果的,面子上可以说美国还是让了步。
所以,我们如何看待这次日美谈判的结果?日本向美国出口的产品被美国无端地平地起价,加征了15%的关税——这就是这次谈判的本质,也体现了同盟内的六亲不认。同样说明了美国对日本的施压就是霸凌,没有别的解释。
但问题在于,在20号选举之前,石破茂的态度还比较强硬,抵抗美国的压力。如果是选举之后马上达成协议,那么这个协议基本上就是日本做出了重大让步。这背后有什么原因?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还比较难分析。但结果就是,美国对日本的霸凌得逞了。
周三,赤泽亮正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贴出他在白宫的“纪念照片”。
观察者网:日本在农产品市场开放问题上历来立场敏感且强硬,但是这次也说要对美国开放,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廉德瑰:首先,对日本来说,汽车业才是日本经济的命脉。日本如果在汽车出口上不能赚钱,国家经济就会崩溃。至于农产品,它只涉及一部分日本农民的利益。农业在日本经济中不占主要比重,即使没有日本大米,日本也可以购买其他国家的大米。现在之所以要保护农民利益,是因为农民利益集团在选举中支持自民党,所以自民党要保护他们。为此,他们甚至可以说:没了大米,日本的饮食传统会受到破坏等等.....所以,这归根到底是一个农民的利益问题和选票问题,不能让步的原因是因为:日本自民党不想丢掉选票。
但在这次日美关税谈判中,日本没有什么筹码。有一个筹码是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但日本又轻易不敢动用。日本还可以提出其他一些让步条件来换取美国降低关税,其中之一就是农产品,比如大米。日本原来可以说除了大米,其他农产品都可以开放,美国的牛肉等都可以买,因为大米的政治敏感性太强。然而,美国现在要求大米也得买。
所以,为了换取刚才说的那15%的“对等关税”(特别是汽车15%关税)的“让步”,日本同意开放大米市场也是一个条件。
但这里面有一个细节问题:多年来日本在大米进口问题上还是开了一点口,不是绝对市场封闭不进口的。其中,有一个最低限度、不影响日本利益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大米进口是免税的。因为日本大米也并非绝对自给自足,这部分免税大米可以从中国、泰国购买。
所以现在这个承诺,对美国来说无所谓,不管你是哪个框架内的,只要买美国米就可以。对日本来说,这也不是一个重大的让步,因为日本每年总归还是有一部分低关税进口大米的额度。
观察者网:去年您曾提及,“万一石破茂在参议院选举失利后辞职下台,接任首相的人选也不一定来自右翼”。石破茂作为一位上台后有意改善中日关系的非主流派首相,考虑到目前低迷的支持率以及党内外的巨大压力,如果石破茂下台,这将对中日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另外,您如何看待未来日本政坛的走向?
廉德瑰:未来的走向很大程度上还是和“谁上台”有关。当前,日本政坛有这么几位人选:高市早苗和小林鹰之,主要有日本保守派的支持;小泉进次郎,是菅义伟的亲信;以及林芳正,可以算是岸田文雄的接班人,属于宏池会。谁上台都会对未来的走势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是小泉进次郎或林芳正,应该与石破茂的路线差别不大,对中日关系持较积极态度。但如果是高市早苗或小林鹰之,他们是日本自民党右翼支持的人选,将完全走反石破路线,情况就不同了。
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自民党内部由哪些势力主导。即被推到台前的首相,其背后是自民党哪些势力、哪些派系的支持,这点很重要。
例如,石破茂之所以能当选首相并在过去一年多坚持下来,是因为他得到了菅义伟集团和岸田文雄的宏池会集团的支持,这两派基本代表了自民党主流及多数力量。去年选举他能胜出,也是得益于这些人的支持。高市早苗当时输给石破茂,原因就在于其右翼立场支持者太少,麻生太郎的麻生派虽然支持,但最终看来,仅有麻生派支持显然不够。
去年的选举和今年的选举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自民党的右派、保守派损失惨重,这使得自民党整体的右倾化色彩越来越弱。由于右派落选者众多,高市早苗在党内的支持基础实际上并不稳固。
此外,还需关注麻生与岸田是否会展开合作。去年二人未能合作,导致局势变数丛生,更难判断走向。麻生派与岸田原本同属一派,长期保持合作,直至去年才分道扬镳。原因在于,去年岸田文雄担任首相期间支持率极低,麻生主张其下台并另换他人,双方由此产生分歧。为延续自身执政政策,岸田选择支持石破茂,而麻生则转而支持高市早苗,形成了当时的局面。
除了目前预测的几位候选人之外,岸田是否会尝试再度参选?从前景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乐观,毕竟他去年因支持率低迷而辞职,若想再度出山,必须慎重考量选民的认可度,这无疑是一大难题。
因此,岸田更可能选择在幕后以大佬身份推其他人参选,但问题在于,推出的人选是否能比石破茂更具优势?高市早苗立场偏右,若自民党今年推举她出任首相,在野党必然无法接受。在野党尚可与石破茂展开合作,但与高市早苗这类右派在政治理念上完全对立,根本无从合作。况且自民党在国会本就席位占少数,若再推出右派担任首相,极有可能引发政局混乱。
再看其他潜在人选:小泉今年44岁,去年未能当选的原因在于年纪太轻、资历不足,今年其能力也未必有显著提升;林芳正虽行事稳健,却是岸田文雄的亲信,而岸田因缺乏人气已辞职,如今距其辞职仅十个月,若推出林芳正,选民很可能视其为岸田的代理人,其认可度存疑。
目前,石破茂在与麻生太郎、菅义伟、岸田文雄面谈后,仍然坚称将继续执政,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目前自民党内部似乎并无更合适的人选。纵览上述候选人,的确也没有任何一人在资质上能超越石破茂。
与党内高层会谈后出席记者会的石破茂 NHK
观察者网:在此次参议院选举中,主打“日本优先”、反移民、减税政策的极右翼政党——参政党从1席跃升至14席。您如何解读这一极右翼政党的显著崛起?
廉德瑰:参政党是这几年才成立的新兴政党,党首年仅40多岁,属于年轻一代。该党突然获得大量支持,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核心在于自民党支持率的持续低迷。自民党的腐败问题主要集中在其右派成员身上,日本的“黑金政治”在右派群体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且普遍。
长期以来,日本社会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右派选民,他们需要在政界寻找代理人,而自民党右派,如高市早苗等人,一直是其选择。但近年来,由于自民党腐败问题频发,这些右派选民对其逐渐失望,不愿再支持自民党,转而需要新的“接盘侠”。尽管这些选民对自民党失去信心,但其右派立场并未改变。此时,参政党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提出了与自民党右派相似的主张——例如排斥外国人、强调“日本人优先”,甚至在核武器等议题上也持右派立场,因此迅速获得了这部分选民的支持。
可见,参政党的崛起并非源于自身有多大吸引力,而是成为了对自民党失望的右派选民的替代选择。该党的主张往往缺乏逻辑连贯性,更多是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情绪,迎合选民对自民党的不满。
同时,这些右派选民对在野党中的左派势力本就不抱希望,因其政治立场与自身相悖。参政党的年轻党首们对舆论动向较为敏感,精准捕捉到了这部分选民的关切,通过聚焦相关话题获得了选票。但从长远来看,该党的发展前景有限,很可能只是“一阵风”式的存在,因为它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参政党的党魁神谷宗币以及该党核心成员
纵观各国政党,通常都具备特定的组织体系、地域根基、资金来源以及利益集团的长期支持,而参政党更像是跟风出现的政党,缺乏这些核心要素。因此,即便其提出“排外”“日本人优先”等主张,也已引发日本主流舆论的批评,比如“日本怎能变成这样的国家”等等。
归根结底,参政党的出现与崛起,本质上是现有执政党及老牌政党表现不佳、令选民失望,才使其成为了右派选民的“接盘侠”。至于其未来发展,由于缺乏根基,明年的处境如何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