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动物都需要雌雄交配才能生育后代,自然界中极少有能单性完成生殖的动物。
所以,同性为什么无法生育后代呢?
孤雌生殖
其实 这种只有一个性别就能生殖的行为,在生物学上叫做“孤雌生殖”。既然有这个概念,那么就说明自然界中是存在这种现象的。
(自然界中存在单性生殖的情况)
“孤雌生殖”在动物中很少见,但是植物中却很常见。
那些能够完成自花授粉的植物,也就是一株植物上一朵花的雄蕊对自己的雌蕊进行授粉,就符合生物学上的“孤雌生殖”概念。
同时 自然界中动物无法“孤雌生殖”也不是绝对的,自然界中其实有不少动物能进行“孤雌生殖”。
比如说新墨西哥鞭尾蜥、钩盲蛇、蚜虫等动物。
(能孤雌生殖的新墨西哥鞭尾蜥)
动物“孤雌生殖”的机制,有些像克隆。
大家都知道需要不同性别才能繁殖的动物,都需要一个卵子和一个精子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下一代。
在这个过程中,卵子携带了雌性一半的基因,精子携带了雄性一半的基因。这种只携带原体一半基因的生殖细胞,被称为“单倍体细胞”。
而二者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携带了雌性和雄性各自一半的基因,就形成了“二倍体细胞”。
(受精卵概念图)
能“孤雌生殖”的动物,其卵子直接就是一个“二倍体细胞”。
即这个卵子不是只携带了原体一半的基因,而是携带了原体几乎全部的基因。卵子基因少部分和原体基因的不同,主要来源于卵子形成过程中的基因变异。
这种直接就是“二倍体细胞”的卵子,就能在不和精子结合的情况下自行分裂,然后形成胚胎,从而让这种动物完成“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的动物有很多)
自然界中能够进行“孤雌生殖”的动物虽然少但并不是没有,甚至其中包含一些人类看来的“高等动物”。比如说以黑鳍鲨、豹纹鲨为首的部分鲨鱼。
总体来说, 自然界中动物主要还是以双性生殖为主,少数动物能“孤雌生殖”。
在植物界中,“孤雌生殖”则显得更加常见。而在微生物界,连性别的概念都没有了,基本全是“孤雌生殖”。
(微生物基本全是孤雌生殖)
动物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殖方式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核心原因是“自然选择”。
不管是需要一公一母才能产下后代也好,“孤雌生殖”也罢,只要能保证自己这个物种延续下去,那就是好的生殖方式。
(能将物种更好的延续下去就是好的生殖方式)
需要不同性别才能生殖,优势在于基因交换度高,能尽可能保证下一代不存在显性的基因缺陷。
这其中的重点在于“基因交换”,不同个体的基因不一样,采用二者一半基因的精子、卵子形成的受精卵,在基因复杂程度上会更高。
对于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其实有不少反例。
比如说人类社会中有不少近亲结婚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人类各国历史上的皇室。
(近亲结婚是各国皇室的普遍现象)
像日本的天皇家族,历史上哥哥娶亲生姐姐、妹妹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娶自己亲生母亲、孙女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这就导致了日本天皇家族的个体极易夭折,即使能长大也是很容易出现残疾、智力障碍等现象。
像日本近代的明治天皇天生瘸腿,裕仁天皇天生脊柱弯曲。
现在日本天皇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秋筱宫悠仁亲王,更是疑似有智力障碍,能在高中满分1000分的考试中考取20分的成绩。
(日本天皇第一顺位继承人秋筱宫悠仁亲王)
由此可以看出, 动物如果用相似的基因产生下一代,那么下一代有生理缺陷的概率极高,那自然很难存活。
“孤雌生殖”的动物在基因表达上已经接近克隆了,其生殖后下一代有生理缺陷的可能性更高。所以自然界中的动物还是以双性繁殖为主。
植物“孤雌生殖”很普遍,是因为植物要进行“交配”很困难。
(植物的繁殖是被动的)
毕竟植物不能动,只能靠风或昆虫来帮助自己授粉。那要是植物生长的地方风和昆虫很少,自己岂不是无法繁殖了?
因为繁殖上的困难,植物也就普遍的采用了“孤雌生殖”。
在微生物层面,微生物繁殖速度太快了,可以靠数量“暴力迭代”。
(微生物靠数量实现基因的高速分化)
即使微生物每次分裂只产生1%的基因变异,那它分裂个几万代,也能把自己的基因换一大半了,自然不用担心后代有基因缺陷的问题。
生物的性别
此外说到双性生殖,自然界中可不单单只存在公、母两种性别。
自然界中存在不少多性别生物,通常是一个种群存在雄性、雌性、雌雄同体这三种性别。
当然最特殊的当属鸭嘴兽,这种动物有5条X染色体和5条Y染色体,理论上能组合出25种不同的性别。
不过在现实中,正常的鸭嘴兽只有两种性别,分别是雌性(XXXXXXXXXY)和雄性(XYXYXYXYXY)。
(鸭嘴兽理论上有25种性别)
另外在人类社会上其实也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性别。
正常的人类男性,其基因是由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组成的,女性则是两个X染色体。
但是 人类社会中存在具有三条染色体的个体,这些个体通常有三条X染色体(X三体女性综合征),或有两条Y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超雄体综合征)。
当然,人类这种有特殊数量染色体的个体是意外,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基因表达还是只有两种性别的,这也是动物界中的普遍情况。
动物之所以基本只有两种性别,核心原因是为了保持种群的稳定。
试问一下,大家会将香蕉看成是自己的同类吗?
显然正常人都不会,即使香蕉和人类在基因上相似度超过了60%,且我们在数十亿年前有共同的祖先。
如果动物的性别太多,就会在短时间内让种群出现高度的基因分化,然后出现生殖隔离的情况,就像人和香蕉这样。这对种群繁殖是极为不利的。
(性别太多会快速出现高度的基因分化)
所以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化中,形成了现在动物基本只有两种性别的情况。
信息来源:
【1】上观新闻·《只有雌性也能繁殖!我国科学家首次破译钩盲蛇基因组》
【2】和讯网·《“童贞生殖”这种独特的无性生殖形式真的存在吗?》
【3】央广网·《华大等机构揭示鸭嘴兽多条性染色体和卵生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