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而高曰嵩,嵩县名副其实。
中岳嵩山,脉起于此,“九山半岭半分川”的地形,既造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一度困住了向外发展的脚步。
如何破解与生俱来的“碎片化困局”?嵩县的答案是因地制宜,靠山靠水靠人才,将零散资源转化为规模优势,以“片区化推进”做足增量,通过组团式整合实现系统性突围。
从资源禀赋造就的劣势到和美乡村建设的先导,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生存发展的“自然银行”,嵩县为河南抓好乡村振兴树立起样板。
找准脚下路 辨山识势,把地形短板变跳板
“咱这多是丘陵地,以前村民种粮食都是靠天收,忙活一年落不下仨瓜俩枣,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嵩县城关镇叶岭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谈起从前的情况,语气里充满无奈。
相较于平原地区,山区乡村的耕地细碎化突出,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发展的短板与约束众多。嵩县县委书记辛俊峰认为,以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振兴,将具备产业关联性、资源互补性的乡邻乡镇村庄整合规划,推动三产融合,形成产业集群,可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今年河南发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名单,16个先导区覆盖平原、丘陵、山区、盆地等不同地形,旨在成为政策、技术和模式的“试验田”,嵩县位列其中。
等靠要,只能困于原地,辨山识势、找准脚下路,才能打破发展困局。
高海拔、易排水、无污染,红土地里还富含铁质,正是丹参的绝佳生长地。2021年初,董广聚响应国家乡贤返乡创业政策回到叶岭村,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将致富突破口锁定在丹参这一特色种植上。
上游对接中原药谷科创园学技术,下游对接订单协议市场稳销路,曾经的撂荒地长出了“金疙瘩”。如今以叶岭村为中心,丹参的片区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亩,群众亩均净利润可达4000元,而过去发展滞后的叶岭村,也成功创建“五星”党支部。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以前看山是愁,现在看山是宝。”站在丹参田边,董广聚眼里亮堂得很。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思路一转天地宽。如今,那些曾被视作短板的山形水势,在“种药养牛搞旅游”的新思路里,都成了嵩县独一份的发展禀赋。2025年第一季度,嵩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2元,增幅达7.8%。
必须往上走 链上攀高,以工业思维做农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更是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石,而农业作为乡村最核心的产业,出路绝不能局限在只谈种地。“就农业说农业可不行,必须往上走,抢占科技高地,引入金融活水,拉长价值链条。”在嵩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庆鹏看来,这条“往上走”的路,核心就是用工业理念盘活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工业化理念首先指向生产规模化。“水大鱼大,有多大的水才能养多大的鱼,要让水变大,就得把分散的资源聚集起来。”任庆鹏打了个比方。为避免“撒胡椒面”,嵩县以产业为纽带推进集中连片发展,田湖丹参、大坪连翘、何村嵩胡等10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接连建成,土地成了能增效益的发展资源。
但规模化只是“往上走”的起点,要让规模化真正提质,标准化是关键一步。嵩县依托中原药谷科创园建起7个创新中心,16个院士专家团队驻场攻关,29项研发成果落地田间,31项“点餐式”科技服务精准送到农户手上。围绕中药材GAP种植标准,标准化种植基地里实现了“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种植”,从选种子、施肥料,到采收,农户都能得到科学指导。
“以前种一亩算一亩,现在按标准化流程来,耕、种、收全是机械化,一亩地就增收700多元。”嵩县何村镇黄村种植户段西军说起变化,语气里满是获得感。
标准化种出的优质药材,在产业链后端真正实现了价值跃升。嵩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现代化厂房整齐排列,智能温控车间里,中药材从原料变成中药饮片;“中原药谷”伏牛山交易中心里,中医药产品顺着物流销向全国;10万吨中药材冷链物流园更成了“稳价器”,让中药材不用急着卖,农户实现效益最大化。
把土地当资源,把种植当生产、把产品当商品。从连片的万亩基地到标准化种植的田间,从加工车间的流水线到交易市场的实时行情,嵩县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农业正沿着产业链一级级往上攀。
万仞登一步 守绿生金,让生态成永续动能
乡村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生态是嵩县的命脉,更是发展进程中不可松动的“安全扣”。
陆浑水库位于嵩县东北部,是黄河二级支流伊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兼具灌溉、发电和供水多重使命,聚水成湖,成就5万亩水面的“高峡平湖”“中原洱海”。
“家乡的青山绿水是最吸引我的。”陆浑湖东岸的陆浑镇牛寨村,湖水漫到天际的蓝,岸边青草摇出的绿,还有老墙新画里藏着的烟火气,这眼前的风景唤醒了田利丹心里的乡愁,她没多犹豫,辞去上海的工作,回村租下那间面朝陆浑湖的老屋,牛饮茶馆的招牌就这么挂了起来。
为了护好这湖净水,近年来,嵩县坚定“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加快从“山城”到“湖城”转变步伐,投资1.3亿元开展环湖村庄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投资11.5亿元实施二污迁建工程,完成陆浑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及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水里的鱼虾、天上的候鸟,都是最好的生态质检员。”从郑州来此旅游的游客翟鑫鑫说。如今,陆浑湖观测到的鸟类从186种增至273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达55种。
守住“绿”,更要让“绿”生金。嵩县请来北京、香港设计团队为陆浑湖“量体裁衣”,“一湖三环三组团”的规划将环湖35个村庄串珠成链。老屋改造成的茶咖馆、民宿里的陆浑鱼宴……村村有特色、处处皆风景,让“放松无极限,周末来嵩县”成了河南文旅新风尚。
如今,陆浑湖畔的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富民实效。2024年,嵩县环湖片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3%,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今年前5个月,近300万游客打卡陆浑湖,“中原洱海”生态文旅新业态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山高路远,挡不住奋进者铿锵脚步;山水万程,拦不住开拓者行则必至。
嵩县在乡村全面振兴上先人一步的实践,恰如攀登万仞高山,方向笃定、信念执着,再高的山也能走出通途。
策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行:屈 芳 阙爱民 杜 君 刘 磊 李建华 梁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