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际顶刊审稿人,两年狂发7篇论文,博士——这科研履历,居然属于一名大三本科生?
7月17日,川北医学院通报调查结果,这名本科生在奖项申请答辩的PPT里,成果表述不严谨引发质疑。这名本科生回应媒体,他没抢别人科研成果,也没抄袭剽窃,都是团队一起拼出来的。
川北医学院大三学生罗子甯因“逆天学术履历”引发热议,两年发表7篇SCI论文、担任国际顶刊审稿人、累计影响因子149,这一成绩甚至超越了许多博士生。尽管校方通报其“表述不严谨”,但调查证实其成果真实,团队协作模式也得到肯定。这一事件不应仅被视作争议,更应成为一个励志样本:它展现了普通本科生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团队协作和不懈努力,在科研领域实现“逆袭”。
罗子甯的学术成果之所以引发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刻板印象,然而,调查显示,他的7篇论文均发表于SCI期刊,其中3篇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或综述,4篇为通讯作者的评论文章。尽管评论文章(Letter)的学术权重低于研究论文(Article),但能在《JAMA内科学》《Annals of Oncology》等顶刊发表,已远超普通本科生的水平。
此外,他确实受邀为npj Digital Medicine等期刊审稿,并实际参与3篇论文的评审。这些成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他对科研的痴迷和高效的组织能力。
罗子甯的科研之路始于大一,他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发OA管理系统优化协作流程,甚至主动寻求校外专家指导,这种“抱团科研”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单打独斗的局限,证明资源有限的普通本科生同样能产出高质量成果。
争议的核心在于罗子甯在奖学金答辩PPT中未明确区分论文类型,将评论文章与原创研究混为一谈,导致公众误判其成果含金量。校方批评其“自夸炫耀”,但同时也肯定其“创新能力”。这一事件折射出学术传播的普遍问题:科研人员(尤其是学生)如何准确展示成果?过度包装可能引发质疑,但完全淡化成就又不利于个人发展。罗子甯的案例提醒我们,学术诚信与清晰表述同样重要。
罗子甯的故事之所以励志,在于它打破了“名校光环”和“资源垄断”的桎梏,他没有顶尖实验室的支持,却通过开源协作、跨学科整合(如AI与医学结合)开辟新路径。其团队坚持“谁干活谁署名”的原则,也体现了科研公平。
这种模式为资源匮乏的高校学生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即通过团队协作、分工可以达到最大化效率;利用信息化工具管理科研流程,有利于失去学术研究深入;主动链接资源,积极寻求校内外指导,能极大地帮助团队获得外部支持。
罗子甯的争议也暴露了科研评价体系的矛盾,一方面,社会呼吁破除“唯论文”倾向;另一方面,高影响因子成果仍是衡量能力的重要标尺。对此,高校应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同时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开放的科研平台。正如川北医学院所言,既要鼓励创新,也需“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