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你坐在电脑前,向聊天机器人抛出几个问题——或许是繁杂的工作学习任务,或许是让你感到困惑的琐碎生活情景。焦急地等待它“深度思考”二十秒后给出的答案。
三千年前的商朝人在占卜仪式上,虔诚地向神灵询问农事、疾病、军事、政治等问题。然后用烈火灼烧龟甲、兽骨,阅读上面裂纹的形态来对吉凶做出判断。
这两个场景,似乎并无两样。我们都是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交付给一个“ 非人”的对象,并向其索要指引。而这些“非人类”向我们生成一些符号作为回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背后是庞杂的数据和语料组成的“ 黑箱”,难以分辨其真实性。我们不清楚人工智能工作的逻辑,同样也搞不清楚与神灵沟通的过程如何运作、结果是否可靠。
这也就是为什么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韦布·基恩将人工智能和萨满、幽灵并列,而且将它们统称为“ 超人”,即某种力量超出人类自身的东西。
韦布·基恩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次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他的新书《兽、机、神》。除了上面所说的“超人”,作者还研究了“ 类人”,即作为猎物、祭品、同事和伙伴的动物;以及准人,包括机器人、化身、仆人和物神。
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互动已经持续了数千年。我们与动物、机器和神灵相处,赋予关怀、索取陪伴、设定规则,甚至达到了依赖它们的地步。技术发展到今天,机器已经越来越像人,甚至有些机器和智能体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人的能力范围,因此人们会忧虑、会警惕、会恐惧。在人与非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边界值得每个人思考。
70个故事,让抽象的哲学思考“落地”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窥见马来西亚热带雨林中知翁人的思想。他们认为, 人与非人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们的语言里甚至没有“动物”这一范畴。
你可以看到一场为卡车举办的祈福仪式。随着和尚念诵经文,仪式产生的能量流向了这一“冰冷的”交通工具。
你甚至可以读到一些超乎想象的故事,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灵媒被和尚附身的情景,还有厄瓜多尔的医生为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而祈求上帝的事情。
某些习以为常的、集体的观念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反复对照。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英语世界,机器人常被描绘为人类的威胁。而日本人则倾向于把机器人视为温和的——铁臂阿童木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正如你所见,《兽、机、神》这本书的一大魅力,就是其精心选取的70个来自全球各地的故事。这本书邀请你从这70个故事里悟得哲思。
韦布·基恩在书中指出,在每一个独特的工作地点获得的、十分具体的发现都成为知识宝库的一部分,并扩展至其他所有人类社会,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地球的其他非人物种。 作为人类学家,作者试图用这些实地考察的一手记录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活片段。
或许你之前对哲学或人类学了解不多,但这些具体可感的故事,让抽象的伦理思辨问题也变得易于理解起来。
我们会与那些传统意义上为我们服务的非人类建立情感。比如在某次军事演习中,一个多条腿的机器人要穿越雷区,去引爆炸药。它每次碰到地雷,就会被炸掉一条腿。最后,作为指挥官的美国陆军上校悲痛地叫停演习,因为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这个跛足机器人拖着最后一条腿前进,并且怒斥这场演习一点也不人道。
面对受伤的机器人,这位上校做出了道德上的回应。现在,人形机器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近半年来,这些机械之躯在春晚舞台上跳舞、跑半程马拉松、踢足球、参加格斗比赛,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想一想,你会在它们踉跄、摔倒的时候感到某种程度的心疼吗?
“认识你自己”——人类为什么反复爱上非人类?
“ 认识你自己”这句几千年前古希腊的箴言已经启迪过无数人对自己进行剖析。我们好奇人类是什么、非人类又是什么?我为什么会这样做?这种做法是普遍的吗?
《兽、机、神》就为每一位追问这些问题的读者提供了指引。
我们常常会把情感投注到非人类身上——或许会给宠物穿上漂亮的衣服,把自己称作是“猫妈狗爸”;或许是喜爱动漫里的角色,在虚拟偶像的直播、演唱会上应援呐喊;又或许是深夜对着聊天机器人倾诉衷肠,甚至已经和AI谈起了一场新型恋爱。
我们似乎热衷于给这些非人类赋予“人格”,我们和它们的相处方式就是把它当成人,并且与他们建立起复杂的情感、道德甚至伦理关系。
以动物为例。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存在分歧,与动物的相处方式更是千差万别。但是在有一点上,猎人、祭司、宠物主人和骑手达成了共识,那就是 一旦他们与动物建立起了某种关系,他们就无法冷漠地对待动物。
同样地,机器人也获得了人类(至少是它们的主人)各种形式的关怀,就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美军上校的故事一样。有研究人员在田野调查时听到人们说,他们实际上能感受到机器人的“心”或者“灵魂”;他们也表现得认为自己的机器人是有生命的。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开发的机器狗在报废的时候,很多主人都会为它们举办悼念仪式。
韦布·基恩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这种拜物教逻辑的担忧。他认为,我们反复爱上非人类,像对待人一样对待非人,那我们就更可能对自己产生困惑。
道德思考:从人类特质到人类之外/当电车自主选择撞向谁
进化论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认为, 人和动物之间一个关键的差别就是道德感。而作者在《兽、机、神》中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它不是由我们的思想、宗教或社会定义的,而更多地是由我们与他者的互动来定义的。
工具改变了人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比如,现代医学的发达使得病人可以依靠机器来维持生命。当机器接管器官,作为人机共生体的病人还能被认为是人吗?这一场景下,尽管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病人家属却很难做出“拔管”的决策。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人们认为“杀人”和“放任死亡”的区别就在于这一行为是由人还是机器实施的。再试想一下,有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正在高速行驶中,同样面临着需要选择让谁被撞、让谁脱险的“电车难题”,它有能力在两个选项中迅速做出决策。但在这样一个情境中,显然人和机器作为主体的界限是充满争议的。只是,当无人驾驶汽车拥有了掌控生死的能力,它做出的决定就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了。
人们越来越面临着以往未曾预见过的道德困境。就像作者在书中所传达的,如何应对新技术都是有迹可循的。 人类早已从面对野兽和神明的经历之中,找到了与非人类共存的策略,也从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准绳。
此外,印度活动家在与其他人一同抚慰一头濒临死亡的母牛时,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种姓和种族界限也不翼而飞了。人们希望,当我们聚焦共同关怀的对象时,这一超越物种界限的行动也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在物与人模糊的边界上,我们与他者交流的方式会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能成为谁产生深刻的道德影响。
结语
从古到今,人类不断地理解和定位自己,和周遭万物塑造了丰富的关系纽带。
人们在与动物的关系中更多的是投入关切,同情心就足以维系良好的互动。但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互动,却体现出人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就像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在序言中写道的, 人是渺小的,但又正因为能够自觉渺小而伟大。
技术狂飙的时代,人文精神弥足珍贵。它能教会我们 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清醒,在算法的霸权下坚持独立思考,在效率至上的社会中强调情感的温度,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坚守良知与悲悯。《兽、机、神》提醒着每一个人,从我们与非人类的互动中便可以看清人类的道德边界。
上一篇: 欢喜大厅2开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