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18日报道 据澳大利亚“对话”网站7月4日报道,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炎症会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剧,并悄然助长心脏病、痴呆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但一项针对原住民群体的新研究挑战了这一观点,它可能重塑我们对衰老本身的认识。
报道称,几十年来,科学家已将慢性低水平炎症——称为“炎症性衰老”——确定为老年相关疾病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可以将其理解为身体的免疫系统陷入了过度激活状态——持续对抗并不存在的“敌人”,从而逐渐磨损各个器官和系统。但炎症性衰老或许终究并非衰老的普遍特征,而可能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副产品。
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全球四个截然不同社群的炎症模式。其中两个社群来自现代工业化社会——居住在意大利和新加坡的老年人,另外两个则是有着更传统生活方式的原住民社群:玻利维亚亚马孙地区的提斯曼人和马来西亚森林中的半岛原住民。
研究人员分析了2800多人的血液样本,观察了一系列炎症分子(称为细胞因子)。他们的目标是查明早期研究中发现的一种模式——即某些炎症迹象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与疾病相关——是否也在世界其他地区出现。
结果显示,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在意大利和新加坡的参与者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相当一致的炎症性衰老模式。随着人们年龄增长,血液中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同步上升。较高的水平与包括肾脏疾病和心脏病在内的慢性疾病的更大风险相关。
但在提斯曼人和半岛原住民群体中,炎症性衰老模式却不存在。相同的炎症分子并未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上升。它们与年龄相关疾病也不存在强相关。
事实上,在面临寄生虫和其他病原体高感染率的提斯曼人中,炎症水平往往较高。然而,这并未导致与工业化国家相同的慢性疾病发病率。
尽管炎症标志物水平高,提斯曼人患心脏病、糖尿病和痴呆症等疾病的比例却非常低。
这些结果提出了重要问题。一种可能性是,炎症性衰老——至少通过这些血液信号测量的炎症性衰老——并非衰老的普遍生物学特征。它更有可能出现在以高热量饮食、低体力活动和较低传染病风险为特征的社会中。
换言之,与衰老和疾病相关的慢性炎症可能并非仅仅源于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而是源于我们古老的生理机能与现代环境之间的不匹配。
该研究显示,在生活方式更传统的社群(这里的人们更活跃、饮食上与现代社会的人群不同、更容易发生传染病),人们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在这些群体中,较高的炎症水平可能是对其所处环境正常、健康的反应,而非身体随年龄增加而衰老的迹象。
另一种可能性是,炎症性衰老可能仍在所有人类中发生,但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而这些方式无法通过测量血液中的炎症分子来捕捉。它可能发生在细胞或组织层面,在该研究使用的血液测试中则不可见。
如果这些发现得到证实,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它们会对我们如何诊断和治疗衰老过程中的慢性炎症提出挑战。用于界定欧洲或亚洲人群炎症性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环境,甚至不适用于工业化国家内的所有人群。
其次,它们意味着,旨在降低慢性炎症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如运动、饮食改变或针对特定炎症分子的药物,在不同人群中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城市居民有效的方法,在采取传统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可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无效的。
最后,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我们关于人类健康和衰老的许多知识来自在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进行的研究。不能自动假定,来自这些群体的发现适用于全世界。
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反例——我们原本以为的关于衰老生物学的普遍真理,可能实际上只是一个由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塑造的局部现象。(编译/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