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 庆
当今社会,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智技术的快速迭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引领各行各业发展升级的风向标。在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的背景下,以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是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响应数字中国建设号召的使命担当。基于此,高校应以更积极的姿态拥抱数字化浪潮,将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融入高校治理的各个环节,沿着治理平台、治理模式、治理主体三个方向,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高校治理升级,全面提升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搭建智能治理平台,筑牢数字化治理根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教育领域指导性文件,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智慧校园建设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方面,很多高校正按照“一数一源”原则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旨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类信息数据的流通共享;另一方面,“一网通办”也在诸如苏州大学等高校逐步普及,极大提升了高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表明国内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已呈现出从“智慧校园”转向更高质量的“数智校园”的新趋势。
实践中,建议广大高校以满足广大师生需求为核心导向,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搭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公共治理平台,为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方面,高校应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数据治理体系,涵盖人事、教务、科研、后勤、学生管理等多部门业务系统,着力破除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和业务壁垒,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另一方面,高校应以校内社交平台建设推动校园治理提质增效。明确平台功能定位,以服务师生为核心,开设推送学校官方通知、反映学生诉求的信息专区,并通过官方账号入驻、互动功能开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治理,进而形成良好的校园互动氛围。
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拓展数字化治理路径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人机协同已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探索人机协同在教育治理中的深度应用场景与创新发展路径,是顺应技术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智能高效、精准科学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
高校应积极构建人机协同治理模式,打破传统管理桎梏,运用智能技术高效处理常规事务,管理人员则侧重于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经验优势进行判断抉择,以实现人机协同、优势互补,有效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对于常规性事务,智能设备与机器人可凭借结构化、数据化、程序化的处理优势,高效完成如教务系统的课程排课、后勤服务的报修处理等重复性工作,其精准性与高效性远超人力,可大幅减少人为失误,保障基础事务的稳定运行。在决策性事务领域,智能技术能够深度挖掘海量数据,运用算法对教学质量、科研趋势、学生发展等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为教育决策提供多元方案。但要注意的是,最终的科学决策与最优选择,还需要依靠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判断与价值考量,从多种方案中权衡利弊、作出抉择。只有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智能机器的客观科学性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推动大学治理迈向科学、高效、平衡的现代化。
培育数智治理主体,强化数字化治理保障
新发展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重塑高等教育教学范式、推动治理体系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为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基于此,只有深入探索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才能为高校数字化治理注入强劲动能,驱动高校在数智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校数字治理的顶层设计者,需提升数字化领导力,敏锐把握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带领师生积极应对挑战。制定科学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明确高校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与路径,为高校数字化治理提供方向指引,确保高校在数智时代的发展紧扣国家教育战略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管理体系。高校各职能部门管理层作为落实决策部署的执行中枢,承担着人才培育、科研推进、学科建设等多元任务,是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关键纽带,其信息化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治理效能。高校需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围绕智能办公平台操作、跨部门数据协同、数字化服务设计等内容开展专项训练,帮助管理者、各职能部门决策者和实施者熟练运用数字工具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沟通效率、完善服务体系,以精准的数据分析强化管理评估,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以教育治理现代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高校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数智技术,在坚守教育初心与创新治理模式间寻找平衡,将数字化基因融入办学治校的血脉,以数字治理赋能治理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坚持把治理效能转化为改革势能、创新动能、发展潜能,进而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高校智慧与教育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本文系2025年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构建大监督体系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0250423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