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
人民银行5年来 已累计降准12次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介绍,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增长动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
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5月份出台实施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适宜的环境。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比较明显。邹澜介绍,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1%。
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介绍,上半年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
闫先东称,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保持较高水平。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此外,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介绍,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
彭立峰表示,提振消费是2025年经济工作首要的重点任务。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前期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推动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力。
“居民消费就要有收入,有收入就要有工作,所以就业稳定、收入增长是居民扩大消费的基础。”彭立峰表示,《意见》围绕支持就业、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强保险保障等明确金融支持发力点,提出要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家庭财富管理金融产品,优化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体系等举措。
彭立峰介绍,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加大高质量供给,补齐短板,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
中国不寻求通过汇率贬值获取国际竞争优势
近期,美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物价水平仍然高于美联储的目标水平。关税政策又进一步增加了美国通胀走势的不确定性,影响美联储降息节奏和路径。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波动加大,对全球金融市场都产生了一定溢出效应。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美元指数由年初的109上方跌至目前的97附近,跌幅达到11%。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攀升到4.8%上方,创了2023年12月以来的高点,最近有所回落,目前运行在4.4%左右。
邹澜表示,相比较而言,我国金融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4月初有所波动,随后很快企稳。特别是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稳定运行。
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多元的,比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地缘政治、风险事件等。邹澜表示,当前,美元走势仍然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国内基本面持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浮动、基本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中国不寻求通过汇率贬值获取国际竞争优势。(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聂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