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津县僧固乡,距离县城仅五里的沙庄村曾因 “泥坑村” 声名在外。2018 年前,出租车司机谈及进村直摇头,乘客即便加价也难寻愿意驶入的车辆 —— 村内道路坑洼积水,每逢雨雪天,村民需蹚着泥水出行。如今,这里街巷整洁明亮,千亩良田绿浪滚滚,村民人均收入翻番。这场蜕变的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焦文芳扎根故土、敢啃“硬骨头”的八年坚守。
生于斯长于斯,誓为家乡破困局
焦文芳的建材厂就坐落在沙庄村内。创业期间,他承接工程、经营建材厂,积累了一定资金。然而,每次驾车行驶在坑洼不平的村道上,看着乡亲在泥水中蹒跚前行,他心中总有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沙庄紧挨着县城,却活得像个‘孤岛’,家门口的路都走不利索,还谈什么发展?”2018 年,在几位志同道合的村干部劝说下,他放下红火的生意,接过村支书的担子,开启了改变村庄命运的征程。
上任后首件大事就是修路。2019年,在僧固乡党委支持下,焦文芳从上级争取到了修路的项目,但村里还需要一大笔配套资金需要自筹。为筹措资金,焦文芳带头捐出5000元,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企业家、乡贤纷纷解囊。为了让争取到的修路项目能够顺利落地,他拍板:“差多少,我补够!”
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历程,村干部杜秀海仍是历历在目。“那些天俺里书记是白天跑项目、谈合作,晚上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2019 年,两条6米宽的主干道贯通全村,随后两年,全村23 条背街小巷全部硬化,200 余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夜空。村民们纷纷感慨:“活了大半辈子,终于能踩着干路出门了!”
创业受挫不言弃,转型探索终见效
村里要想富起来,还需要产业的支撑。然而发展产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 年冬,焦文芳带领村干部试水蔬菜大棚种植,当年村干部个人出资建起 10 座大棚,焦文芳自己就建了3个。不料第一年遭遇暴雪,大棚被压塌;第二年又遇内涝,蔬菜全部泡烂。面对上百万元的损失,他默默承担:“失败算我的,成功归集体!”
虽然大棚种植项目失败了,但焦文芳并没有放弃寻找新的致富途径。他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千亩耕地。当时周边村庄土地流转均价每亩800多元,他却在考察中发现,种子企业对规模化种植的土地愿出高价。可一部分村民却顾虑重重:“地流转了吃啥?”“企业跑路了咋办?”
在推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焦文芳展现出了精准施策的智慧。他深知村民对土地的复杂情感,没有盲目推进,而是先做足摸底工作:挨家挨户登记意愿,细致统计出愿意流转、随大流观望和坚决不愿流转的三类农户。“心里有了数,做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焦文芳说。
种子企业需要连片成方的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可村里总有几户村民因念旧情、怕风险等原因不愿流转,成了 “拦路虎”。焦文芳想出了土地置换的办法 —— 让愿意流转的农户与不愿流转的农户协商调换地块,既保证了种植规模,又尊重了村民意愿。为了促成置换,他带着村干部组成的“夜访队”夜夜登门,提着酒菜,在村民家里算经济账、讲长远利。真诚的话语加上实在的方案,终于解开了村民的心结。
就这样,沙庄村第一期顺利流转 800 亩土地,第二年又拓展到 1800 亩。更让村民振奋的是,焦文芳引进的种子企业给出每亩1250 元的流转价,远超当年周边村庄800多元的均价。“这家企业专做种子繁育,附加值高,咱沙庄的地能出好种子,人家才愿意给高价。” 焦文芳解释道。仅这一项就让流转土地的村民每亩地每年多增收数百元,也让更多村民看到了规模化种植的甜头。
村里流转的土地被企业用于种植种子,种子田的收益较高。于是,他积极引导未流转土地的村民也种植种子。在他的努力下,沙庄村的种子种植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民们种植的种子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深受市场欢迎。与普通小麦相比,这里的种子小麦每斤价格要高出五分钱。别小看这五分钱,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每户能多收入几百元。如今,种子种植已成为沙庄村的支柱产业,村民们的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吃亏精神聚民心,乡村振兴正当时
在沙庄村,“能吃亏” 是村民对焦文芳的一致评价。村集体修路、安路灯,不足的费用他主动兜底;调解邻里纠纷,他常自掏腰包补偿利益受损方。这些 “吃亏” 之举,换来的是村民的信任与支持。村“两委” 换届选举时,他以全票连任。
八年光阴,沙庄村实现华丽转身:道路硬化率90%,路灯覆盖率 100%,村集体收入从零增至年入30万元。他说:“只要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我这个‘吃亏书记’就当得值!” 从泥泞到坦途,从贫瘠到富饶,沙庄村的故事,正是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