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刘 芳
通讯员 杨睿娟 杨 慧
暮色漫过光明科学城的天际线,虹桥公园的红色长廊在晚风中舒展如带。在康佳光明科技中心,深圳市益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钱俊站在公司“微缩虹桥”的走廊上,目光掠过那抹熟悉的红色——这方复刻了虹桥肌理的空间,藏着他与这片土地的初见:“两年前第一次踏上虹桥,就觉得它该长在益实的基因里。”
这样的感慨,在光明区光明街道不是孤例。从科技企业的创新脉动,到文创产业的匠心传承,再到咖啡香里的生活温度,虹桥串联起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产业生态的多元共生。
虹桥传基因
从城市地标到共行之路
益实科技“微缩虹桥”边上有三个相连的会议室,红、绿、蓝三色墙面依次铺开。“这是液晶显示的三原色,也是我们扎根光明的底色。”钱俊说。
作为拥有过百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匠人”,这家企业用条形液晶显示终端串联起城市智慧动脉,在国内城市,其产品遍布地铁、高铁等公共交通领域,市场份额领先。
回溯将研发制造中心留在深圳的初心,钱俊坦言光明的区位、产业配套与宜居环境恰好契合了企业扎根的需求;2023年初见虹桥时,红色长廊便与公司logo中象征曲折前行的红色S形曲线产生共鸣,如今这份联结更化作了“微缩虹桥”区域的红色地毯,柔软的触感里,既藏着对访客的尊重,也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在展辰公司,这种联结更浸透了几分团队温度。每周三下班时分,虹桥上总会响起展辰员工的脚步声。“虹桥的坚韧,像极了我们的牛山创业精神。”一位老员工的话道出心声。公司大堂那幅木片拼就的“虹桥落霞”壁画,每道木纹里都藏着归属感:客户来访时,一句“虹桥公园旁,步行3分钟”的介绍,既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认同。
钱俊常对员工说:“深圳的未来是光明的,益实的未来也是光明的。”这句被反复提及的话,道出了所有扎根者的心声。每个与虹桥相遇的产业者,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光明故事。
光明多沃土
从创业种子到山林秀木
展辰大厦希尔顿花园酒店里,外国客商正透过窗户眺望虹桥。随着光明科学城高端活动日渐密集,这座酒店成了往来宾客感受光明活力的窗口。“科学城的生态、科研资源以及政策支持,像给企业插上了翅膀。”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公司从1994年于光明牛山创业起步,到如今在全球已布局九大生产基地。
山顶一号咖啡的香气里,总飘着几分高黎贡山的云雾。主理人王大勇摩挲着咖啡杯,望向窗外的湖光山色:“虹桥公园的生态多样性,像极了老家的茶山。”这位从云南来的咖啡人,最终把店开在虹桥畔,只因“这里有自然的野趣,又有都市的温度”。他坚持“一杯好咖啡是种出来的”,正如光明区对产业的培育——不急于催熟,而是涵养土壤,让每颗种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节奏。
同样因这片山水而与产业结缘的,还有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金星。他的光明陶园工作室里,《绿水青山》陶瓷作品正泛着釉光。这件斩获文博会金奖的作品,把虹桥的红、山林的绿、湖水的蓝熔于一炉。“政府十分重视非遗传承,我正好做的是陶艺文化,光明迳口是个能让非遗活态传承的好土壤。还有,虹桥被打造得很好,天生就是文创好素材,就想把它刻进陶土!”这双手捏制的不仅是陶瓷,更是光明“非遗+文旅”的生动实践。
晚风再起,虹桥的灯火次第亮起,不远处,美盈森大厦、华强科技生态园的办公室仍亮着灯,遥相呼应地,云智科园、康佳光明科技中心、灵星雨科技大厦的写字楼透出暖光,咖啡香从街角漫过来,陶艺工作室的窑火正旺——这是寻常夜晚,也是光明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永恒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