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常说的“中不中”,在这个河南乡镇上,却是“斗不斗”。“嗯斗了没?……你能说出它指代的10种意思吗?还有“麻份子”“真悫八”“杠祸”“打胡雪”分别都指啥?
它所在的城市是信阳,被网友称为“最不像河南的一个城市”,当你置身这里时,才会发现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寻镇中原”栏目记者一路往南,抵达河南最南端乡镇——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在这个三省交界处乡镇,感受不一样的历史地理文化风情。
这里一拍就是森系美图,1500亩竹海如置身《十面埋伏》取景地
商城县位于信阳市最南部,长竹园乡又是商城县最南端,与湖北、安徽都相接,从地图上看,长竹园乡仿佛就是河南往湖北方向伸出来的一只小脚丫。
在长竹园乡,一个个地名,蛤蟆潭、蛇尾沟、扁担坳、大仰天窝、老林沟、黄泥湾、桐子岩、宝鸡窝……无不提示着你这里是一座连绵的山脉。
地处大别山区,长竹园乡得名是因为这里多竹园,盛夏时节,鸟鸣蝉叫,车行处,山路蜿蜒,两侧竹林啸啸。
这里竹林总面积累计1500亩,置身于此,如电影《十面埋伏》中竹海的即视感。
(竹林萧萧)
在长竹园乡,坑塘星罗其间,可以说“六山三水一分田”。
(处处可见的稻田)
准确地说,这里是中低山,比丘陵高,远看去有层层阶梯,仔细看才发现是茶树覆盖,凑近看,一株一株有着最饱满的生命力。同上方大团大团的白云“同框”,随便拍张都是很森系很治愈的大图。
(美景大图)
乡间小路两侧大片大片的水稻,不时能看到戴着草帽、弯腰做农活的村民。听他们说,“前些年种植水稻时会一起把鱼苗撒进去,等到水稻熟了时,也该收鱼了”。
(村民在溪流旁浣洗)
说话间,远处山腰下腾地飞起一只野鸡,还未拿起手机,却已飞远。
“麻份子”“打胡雪”“月姥姥”……这些词啥意思你知道么?
跟村民聊天时,对方不时冒出的一些词常常让记者听得一头雾水。
“嗯斗不斗?”“斗!斗!”“昨个下麻份子了”“(解放前)这里有个地主拐得很!后来打瓦了!”“那一家有个小李子现在也在郑州。”“那人就是打胡雪。 ”
这印证了一个说法——信阳各个县方言都有所不同,最难懂的几个县中,商城很可能排第一名。
(山脚下的民居)
商城县总工会四级调研员吴静近些年一直在研究商城县的方言,他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包括长竹园乡在内,商城山多林多羊肠小道多,交通不便,古时就有“山重水复,素号岩疆”之称,说明这里之偏僻,因此至今保留了一部分原住民的方言,明、清之际,江西等地移民迁入,逐渐形成融汇式方言,这也使得这里不同乡镇可能就有不同的方言,同时有不少词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长竹园乡一位村民讲述自家老宅历史)
比如说一些事真凑巧,说成“真初八”,也有很多说是“真悫(que)巴”或“真确巴”;表达歉意时,说“对不起,又有偏了”;说某人胡言乱语,说成“打胡雪!”
商城县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易淑国也提到不少例子:说“你”时,这里叫“嗯”;毛毛雨,这里叫“麻份子”;小孩打架惹事,叫“杠祸”;说人傻笨,叫“苕”;说人忠厚老实,叫板正;说人暴躁冲动,叫“灴毛鞑子”;小气,叫“尖”;说谢谢,称“扰了”;“打瓦了”,意即失败了、败落了;岳父叫“老干爷”,岳母叫“老干娘”;月亮叫“月姥姥”……
(长竹园乡何家冲一位村民讲述村庄上百年变化)
易淑国还提到,比如河南话常说的“中不中”,在这里往往是“斗不斗”,一个“斗”字,表述个十几种意思不成问题,“嗯斗了没?”就是你吃饭了没?“嗯斗不斗?”是你参不参加?商议问题时,“到底这事能不能斗?”意思是这事能不能干?送学生上学时,说“好好斗”,意思是好好学习。
“这些年很多人外出务工或上学,在外地学习了普通话,各种语言风格都混杂在一起。他们外出时一般用普通话,回家乡后,往往还说这些地道的乡音。”吴静说。
乡民们外出打工,最常去的城市TOP5你猜到没?
信阳南北窄、东西宽,八县二区中,超过一半都与湖北接壤。这里古时候曾被视为“楚地”。其中商城在春秋战国时属吴国,后属楚地,秦朝时,商城跟安徽淮南、江西全境都属于九江郡,汉代属庐江郡。
(南阳、信阳多个县(区)与湖北接壤 图源“地图胶片”视频号)
如今,地理上的相接,还在产生影响。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探访时注意到,商城县长竹园乡,东与安徽省金寨县接壤,南与湖北省麻城市毗邻,素有“鸡鸣闻三省”之誉,这里除了省道上出现的“湖北界”“河南欢迎你”等指示外,省界可能只是一道岭、一个湾,踏出一步就出了省。
(省界标之一)
在马家偃村,村支书陈前富指着脚下一条小路,“我们跟湖北就是以这条路中间隔开的。”在王畈村,村支书罗余良和同事带我们赶到一个GPS控制点,“这就是我们的省界标(之一)我们从这里看去,对面就是湖北(黄冈)了。”
记者现场测算,从长竹园到郑州市区,需要5小时15分,到信阳市区需要2小时20分,而到武汉市区为2小时30分,到紧邻的湖北黄冈麻城市,需要1小时10分钟。
(长竹园乡到武汉)
(长竹园乡到郑州)
“从我们长竹园乡到湖北的客车,每天6班车;麻城有火车(高铁)站,很多村民常常到麻城转站。长竹园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余刚说,“现在我们很多村民外出时还习惯性地先到麻城或武汉。”
他提到,在乡里老辈人的讲述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乡民都是挑着土布或铁锅到武汉去卖,同时把武汉那边的洋货再挑回来。也有通过水路往安徽的,沿(这里流经的)灌河顺流而下,到固始县后入淮河,再到安徽。他们以此为营生,养家糊口,或造就一批殷实的富商。如今还留下传奇故事,口口相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很多人去湖北搞建筑、餐饮、住宿,那些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不少人都挣到第一桶金。”余刚说,“如今这里村民外出打工,最常去的就是武汉、信阳、郑州、杭州、温州这几个城市。其中到郑州的这些年也不断增多,很多大学生都去郑州上学或毕业后留在郑州,这个比例也有三四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朋冲 李鑫 杨小燕 实习生 艾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