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赤日炎炎,多地进入高温“烘烤”模式。高温天气的到来增加我国居民用电需求,特别是空调等冷却设备的使用量增加。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建筑用能结构的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成了建筑节能行业的重点关切。
在上海虹桥商务区,《中国能源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总投资逾70亿、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美的全球创新园区,在这座被称作“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园区内,记者感受到减碳蓝图与现实落地之间的巨大沟壑,也看到了尖端技术让建筑成为“能量体”和“低碳引擎”的生动实践。
走入园区,其独特的钢结构与玻璃单元幕墙构成的悬浮式建筑群令人惊叹。但更让《中国能源报》记者感兴趣的是,园区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分布式光伏板阵列。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光伏板年均发电量高达180万度——这相当于园区全年总耗电量的10%。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减少1732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552吨标煤。
园区屋顶显而易见的光伏板让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成为“能源产消者”,在园区地下机房内,还有节能减排的“隐藏款”利器——美的自主研发的磁悬浮变频离心机组。相较于传统设备,磁悬浮变频离心机组部分负荷能效提升超50%,结合智能水力模块与高效水泵,等高效设备,搭配高效冷却塔,确保全年不间断制冷的同时,大幅降低能耗,构筑起园区冷热系统的“低碳引擎”。
节能和智能化控制还体现在众多细节中。电梯带面部识别,无需按键,就会把乘梯者送去办公楼层;办公区的空调温度,加班时间的灯光控制,这些节能的细节都可以在美的楼宇科技自主研发的iBUILDING数字化平台上清晰可见。平台如同园区的神经网络,实时连接着数万台设备,从空调主机、电梯运行到每一盏灯的能耗,均被转化为流动的数据。
数字化平台绝非简单的楼宇监控系统,而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智慧生命体”。“眼下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仍在自适应生长,”美的楼宇科技市场总监谢翠华坦言,“这种‘生长力’源于AI的深度参与,使得系统通过历史数据与实时环境感知,动态优化设备的运行策略。”
“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已成为建筑减碳的必然选择。E20环境平台总经理薛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推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遇到地方标准执行不一,中小建筑改造融资困难,全生命周期碳数据缺失的难题。
关于上述难题的破解之道,谢翠华表示,美的在实践中也遇到过上述问题,但正在科技助力下试图实现数据破壁。“比如,我们采用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构建起了从建材溯源到日常运维的‘碳账本’,破解数据黑箱;通过高效机房的模块化方案,降低中小项目改造门槛,舟山机场仅加装智能控制工具即节能超20%;在合作方式上,美的楼宇科技也通过与国家电网等生态伙伴合作,开创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模式。“花旗大厦改造后,能效提升30%以上,改造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仅需3年,业主甚至主动为美的‘代言’。”
从制造巨头到建筑节能的赋能者,从白色家电龙头到美的能源品牌的不断深化,从磁悬浮机组为代表的硬件到iBUILDING数字化平台代表的软件,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揭示了美的的深层蜕变:以硬件为锚点,以数据为纽带,以生态为战场。当传统暖通企业已经成为智慧建筑综合服务上,美的凭借全链路设备掌控力,实现了电梯、光伏、空调等系统的深度协同;当行业困于技术孤岛,美的开放自由资源,携手申通地铁共建轨交智慧底座……
正如薛涛所言,低碳是一场关于“生态”的革命,既是微环境与人的和谐,也是产业链与国际化的共生。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这颗“绿色种子”,正生长为科技与自然交织的参天大树,展现着绿色建筑应有的蓬勃。
文|中国能源报记者 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