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当妈
创始人
2025-07-06 19:25:36
0

“无痛,当妈”,这仿佛是一个神奇的承诺。在如今的医疗技术发展下,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得以极大缓解,让妈妈们在迎接新生命的时刻,少了那份难以忍受的痛楚。从产检的每一次心跳监测,到分娩时的精心护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对妈妈们的关爱与呵护。妈妈们不再畏惧那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是以更加从容和坚定的心态,去感受新生命的诞生。无痛分娩,让妈妈们在成为母亲的道路上,多了一份温暖与安心,开启了一段独特而美好的旅程。


“分娩镇痛是一个手段,减少母婴的死亡率

和并发症率是麻醉科医生进入产房的最终目的。”

“打上‘无痛’后,整个生产过程都很舒适。”张楷纹说。2024年4月,孕39周的她在上海一家私立医院花费5000元进行了无痛分娩。

她回忆,分娩起初,宫缩的疼痛让她头冒冷汗,麻醉医师打上了“无痛”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身体瞬间就放松了下来,连宫缩几乎都感觉不到了”。依靠仪器监测宫缩频率,她在医生的指导下发力,顺利完成了分娩过程。

无痛分娩又称分娩镇痛,近年来,在国内各省市不断推广。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能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能提供分娩镇痛服务。

2018年起,全国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国的分娩镇痛率相较数年前已有明显提升。但在推广过程中,认知误区、麻醉医师短缺、部分地区医保未纳入和收费未立项仍是待解决的难题。

2019年4月11日,厦门长庚医院副主任医师王良山为产妇进行硬膜外穿刺实现分娩镇痛。图/中新

会不会影响胎儿智力?

29岁的产妇林栀经历过两次分娩镇痛。2019年10月,林栀在洛阳市某三甲公立医院待产头胎。经历了4个小时难忍的宫缩后,宫口开到三指,医生便带其到待产室打上了“无痛”。

林栀打的“无痛”指的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即麻醉医师通过将镇痛药物注入脊柱附近的硬膜外腔,使药物覆盖脊髓的痛觉传导路径,减少子宫收缩、宫颈扩张等过程中的痛感,从而为产妇带来更舒适的生产体验。这一技术是目前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分娩镇痛方式之一。有了第一次“无痛”的良好体验,林栀2023年8月待产二胎时,也选择了分娩镇痛。

“打‘无痛’前宫缩的疼痛像尖刀在身上割,‘无痛’后的感觉就像钝的刀背在身上刮,痛感瞬间降低了很多。”家住北京的产妇方菲这样形容。今年3月,她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花费1500元进行了分娩镇痛。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VAS评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疼痛评分标准,该标准将疼痛分为0—10分,评分越高痛感越强。通常情况下,自然分娩的疼痛评分在8—10分,而有效的分娩镇痛能将VAS评分降至3分以下,使产妇感觉轻微疼痛甚至无痛感。分娩镇痛在国际上的有效率超90%。

我国的分娩镇痛起点可追溯至196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尹玲介绍,当年,同院麻醉科张光波教授启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临床研究,第一次在中国证实了分娩镇痛的可行性。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工作通知》)。2019年3月,全国范围内,913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被确立。

北京市某三甲公立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孟辉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分娩镇痛试点工作开始初期,我国的分娩镇痛率尚不足10%,至2022年,913家试点医院的分娩镇痛率已上升至53.2%,分娩镇痛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率大约在30%。

民众对分娩镇痛安全性的疑虑一直是制约其推广的一大因素。社交平台上,不少民众担忧,分娩镇痛注射的麻药会影响胎儿智力。对此,孟辉解释,麻药首先打入硬膜外腔,从硬膜外腔吸收入血液的浓度已很低。进入血液后,麻药还要经过胎盘屏障、血脑屏障才能抵达胎儿脑内,此时的浓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会对胎儿的智力造成损害。

从分娩时间看,分娩镇痛是否会延长产程?国家卫生健康委分娩镇痛试点专家工作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医师米卫东表示,依据现有研究结果,分娩镇痛可能会使第二产程(从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分娩出)延长几分钟,对分娩的总体时长影响不大。

一直以来,分娩镇痛的普及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尹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团队2018年12月去河南调研时,“有婆婆说我儿子都是这么生出来的,凭什么儿媳妇怕疼”。孟辉认为,当前,分娩镇痛技术已成熟,诸如“生孩子就得疼”等观念应逐步摈弃。

所有受访产妇对记者都提到,自己选择无痛分娩的首要原因就是“怕疼”。2017年8月,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产妇马茸茸因没能接受剖宫产手术,无法忍受剧烈疼痛而跳楼自杀,一度引发社会对产痛的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24年12月发布的报告,2023年我国剖宫产率为47.3%。除了一些产妇带有剖宫产指征外,当前,仍有一部分产妇因“怕疼”主动选择剖宫产。“剖宫产是处理难产的手段,实际上顺产更安全。”尹玲表示。

米卫东表示,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剖宫产相当于将生理过程转变为病理过程,在子宫留下瘢痕,再次怀孕时,瘢痕处肌层薄弱,发生子宫破裂等意外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通过普及分娩镇痛,有望将非指征性剖宫产的比例降下来。

但并非所有产妇都适合分娩镇痛。依据《中国椎管内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20版)》,分娩镇痛的禁忌证包括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脊柱畸形、对局部麻醉药或阿片类药物过敏等。该共识还提到,分娩镇痛的实施不以产妇宫口大小作为开始时机。进入产程后,产妇提出接受分娩镇痛的要求,经评估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在产程任何阶段均可开始实施分娩镇痛。

麻醉医师不足

分娩镇痛服务的开展需要妇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多科室通力合作,其中麻醉医师是实施“无痛操作”的主角。但当前,国内多数医院均面临麻醉医师不足的困境。

事实上,在《试点工作通知》出台之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就已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要求增加麻醉医师数量,并提出了到2030年,数量增加到14万;到2035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的主要目标。

“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调研结果来看,2023年全国有麻醉医师10.5万人,麻醉专科护士不足2.5万人,麻醉行业的从业人员是供不应求的。”孟辉表示,由于人员紧缺,许多大医院的麻醉医师都是从早忙到晚,基层医院则因福利待遇等更难留住麻醉人才。

2018年,尹玲所在医院发起“无痛分娩基层行”项目,廊坊市人民医院是该项目的定点帮扶医院之一。廊坊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占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的麻醉医师人手不够,现在倒班很紧张。”

“前几年,我经常在夜里接到电话,产房说产妇是专门冲着分娩镇痛来的,让我们派麻醉医师过去。”刘占坡说,科室每晚会安排一个麻醉医师值夜班,麻醉医师本身也有其他手术任务。这时候科室就需要进行紧急人员调剂,让二线人员去帮麻醉医师盯着手术,然后麻醉医师再赶去做无痛分娩。这样一来,分娩镇痛的进程通常会耽误二三十分钟,及时性无法满足。

段涛表示,分娩过程通常要持续十几个小时,如果进行分娩镇痛操作,麻醉医师需全程陪护。持续时间长而收费较低,在一些麻醉医师看来是不太划算的事情。

刘占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廊坊市人民医院,麻醉医师的收入在医生群体中处于中等偏下,普通麻醉医师的月薪约为6000元。前几年,该院会针对分娩镇痛项目给予麻醉医师150元/例的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麻醉医师的积极性。但自从2024年6月医院绩效改革以来,单项奖励被取消,麻醉科室便在科内计算绩效时对分娩镇痛项目做了倾斜,给予麻醉医师60元/例的绩效奖励。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布莱根妇女医院产科麻醉服务主任威廉·卡曼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美国的分娩镇痛率约为80%,这得益于数量充足的麻醉医师群体。美国劳工统计局2024年的数据显示,麻醉医师是美国医疗行业内薪酬最高的职业之一,平均年薪为23.92万美元。

“在美国,麻醉医师是学生们争先恐后想要从事的职业。”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疗中心临床麻醉学教授胡灵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由于美国的麻醉科室在医院内能受到重视,整个社会对麻醉医师也较为尊重和认可。

2021年,胡灵群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分娩镇痛率低而剖宫产率高”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产科麻醉专科医师在产妇安全和分娩镇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产科麻醉专科尚处于起步阶段。“美国每一个有产房的医院,都有麻醉科医生在产房工作,中国的产科麻醉专科还缺乏专门的培训和专人管理。”胡灵群表示。

多位受访专家提到,提升对麻醉科室的重视是改善人员短缺的重要一步,也是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关键举措。米卫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麻醉科是整个医院重要的临床平台与枢纽科室,医院若从人员编制、人才培养、价值体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不但有助于医院各手术专科的发展,也会助力分娩镇痛等舒适化医疗项目的推广。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要求将椎管内分娩镇痛率列入绩效指标考核。

孟辉表示,改善麻醉行业人员紧缺现状还应从源头入手,高校要加强麻醉学科本科教育。同时,医院应扩大规培指标,提升麻醉医师的人员配比。对于基层医院,应大力加强麻醉专科护士的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培养麻醉医师是比较难的,但培养麻醉专科护士相对容易。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实现基层的分娩镇痛全覆盖,从而保证全过程的母婴安全。”

2013年6月26日,来自美国的医护人员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妇产科开展无痛分娩教学。图/中新

亟须“单列医保”

“目前,全国还有一半以上的省市没有设立分娩镇痛专项收费标准。”米卫东表示。在他看来,“各省市设立分娩镇痛收费标准和推动分娩镇痛进医保是两个层次的任务”。收费标准的设立是第一步,有了收费标准,医院技术项目的开展就有了价值的具体体现。纳入医保主要是为了解决民众的经济负担,有助于分娩镇痛的推广。

2024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提出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并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纳入医保方面,一些省市将分娩镇痛“打包”纳入生育保险。如2021年起,深圳市就已执行广东省统一的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及医用耗材目录,将符合条件的分娩镇痛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支付范围。

“但生育保险有一定的限额标准。对医院来说,无论做不做分娩镇痛都是一样的报销价格,而事实上,医院做分娩镇痛需要在耗材、药品、人力等方面投入更大的成本,相对而言反而是亏本的。”孟辉表示,这种“打包”入医保的方式会影响医院开展分娩镇痛服务的积极性,进而某种程度上阻碍这一技术的推广。

孟辉认为,将分娩镇痛纳入单独医保收费项目是分娩镇痛推广亟须完成的任务。当前,全国已有部分省市推进分娩镇痛“单列医保”。2022年11月,浙江省医保局发布通知,自然分娩过程中提供分娩镇痛技术服务的,按椎管内麻醉收费。调整完善后的椎管内麻醉费用由医保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椎管内麻醉两小时的费用为405元,超过两小时的,每小时加收140元。

“分娩镇痛是一个手段,减少母婴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是麻醉科医生进入产房的最终目的。”胡灵群认为,从长远看,应推行以多学科团队合作为基础的“现代产房”理念,将分娩镇痛作为常规医疗服务纳入常态化管理。通过分娩镇痛、团队协作、产房医疗升级,大幅度提升分娩体验和母婴安全,提供技术与情感的双重支持,真正实现人文与医疗的现代融合。

(文中林栀、孟辉为化名)

记者:胡可欣

编辑:杜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平遥女企业家年会聚焦互联网+新... 2025年7月3日,“凝心聚力,赋能未来”平遥县女企业家协会2025年年会在平遥宴隆重举行。37名协...
B站完美世界陷反腐漩涡,网易单... 随着这些年国内游戏厂商声量壮大,中国游戏全球化/区域化新品布局、中国厂商于宣发联动、投资并购等业态频...
智能装备技术专业:打造智能制造... 智能装备技术专业,一个制造业心脏跳动的节拍器,正悄然成为新时代的技术弄潮儿。提到“智能”,人们的脑海...
天津致诚取得屏蔽门安全回路指示... 金融界2025年7月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天津致诚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
呈贡25处“公厕急停点”上线主... @呈贡司机朋友们注意!当您驾车途中急需如厕时,只需打开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搜索“公厕急停点”,即可一...
华亿轴承取得一种耐磨损的滑动轴... 金融界2025年7月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华亿轴承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
宁德时代申请电池单体等相关专利... 金融界2025年7月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电...
美国得州洪灾已致至少67人死亡 美国得州遭遇了极其严重的洪灾,这场灾难带来的后果令人痛心。截至目前,已导致至少 67 人不幸丧生。洪...
瑞驰机械取得矿井用高稳定性抽水... 金融界2025年7月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湖州瑞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矿井...
北约提高军费开支至GDP的5%... 北约近期将军费开支大幅提高至 GDP 的 5%,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巴西总统对此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