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最近时间过得特别快?刷几条短视频,看几篇文章,一天就没了。别急着怪自己拖延,可能真不是你的问题:地球最近有点“赶时间”。
俄国科学家发现,今年夏天有三天会特别短,比平常少了1.51毫秒。莫斯科国立大学的专家列奥尼德·佐托夫都觉得意外:“没人预料到这种情况。” 这感觉像是地球悄悄踩了脚油门,把我们都蒙在鼓里。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已经是地球连续第五年“加速狂奔”了。自打2020年起,咱们的淡蓝色星球就一反常态,打破了二十多次“最短白昼”纪录。去年7月5日那天甚至直接“偷走”了1.66毫秒,创下新纪录。
今年夏天更是安排了三次“快闪”:7月9日、7月22日和8月5日,其中8月5日预计缩短1.51毫秒,很可能成为人类有精确计时以来“最快的一天”。
地球自转这事儿,本来像老大爷散步一样稳稳当当。月亮那点引力牵着地球,按理说应该越转越慢才对。过去几十亿年确实这样,青铜时代一天才23小时呢。可现在倒好,地球像是甩开了月亮的“刹车”,自2020年开始突然提速。
科学家们挠破了头也找不着确切原因。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列奥尼德·佐托夫坦言:“这种加速的原因尚不明确。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与地球内部有关。海洋和大气模型无法解释这种巨大的加速现象。”
不过有几个线索挺耐人寻味:
地球内部可能“闹脾气”了,2023年《自然·地球科学》的模型显示地核里那些滚烫的液态金属流最近不太安分,流速的变化让地球自转加速度达到了0.05毫秒/世纪。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突然收紧了手臂,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一变,转速自然跟着变。
冰川融化也在“添乱”,NASA卫星数据显示,格陵兰冰盖哗哗地化成水往赤道跑,相当于地球腰围每年胖出0.1毫米,质量往赤道迁移,地球转起来更带劲儿了。
月亮也在“悄悄溜走”。它每年远离地球3.8厘米,潮汐摩擦的减速作用直接减弱了15%。没了月亮这个“刹车片”,地球可不就撒欢儿转了吗?
有人可能撇嘴,1毫秒够干啥?连眼皮都来不及眨一下呢(人眨次眼要100至400毫秒)。但对现代生活来说,这几毫秒的影响可不是开玩笑的。
全球金融市场测试表明,闰秒调整可能引发每秒4500万美元的交易风险。想想看,股票自动交易系统要是差个一星半点,买进卖出指令全乱套,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身体的生物钟比想象中敏感,《细胞》杂志2023年研究表明,人体昼夜节律基因对0.1秒的光照变化都有反应。长期错配下来,失眠风险能涨27%。赤道地区农民更头疼,每年日出时间偏移8秒,庄稼的光周期全乱套了,该开花时不开花,该结果时不结果。
日本新干线模拟结果显示,高铁时刻表误差超0.3秒就会触发安全制动,准点率预计下降12%。天上飞的也不省心,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已经预警,航班起降间隔因时间基准错乱需扩大到90秒,全球机场吞吐量直接砍掉五分之一。
最烧钱的要数5G网络改造,《自然·通讯》2024年研究指出,5G网络同步精度需要从10纳秒提升至1纳秒,全球基站改造成本预估要砸万亿美元。这些藏在秒针里的麻烦,正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
今年北半球夏至刚过不久,6月21日10时42分,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那天台北人见证了全年最长白昼:清晨5点05分日出,傍晚18点47分日落,足足13小时42分钟的日光浴。要是往北走到黑龙江漠河,更能享受近17小时的白天;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只有12小时出头,南北差距近5小时。
但夏至这天藏着几个“冷知识”,它虽是白昼最长日,却不是最早日出或最晚日落的日子。在台湾地区,最早日出通常在夏至前一周,最晚日落在夏至后一周。为啥这么别扭?因为地球绕太阳转的是椭圆轨道,每天太阳经过正午的时间其实有微调,天文学家管这叫“均时差”。
夏至日照最长,却通常不是最热的时候。地球像块慢慢烧红的铁板,吸的热量得到夏至后几周才达到顶峰。所以七八月才是真正的“烤箱模式”。
面对地球自转加速,国际计时机构正严阵以待,《自然》杂志去年就预警2035年前可能首次启用“负闰秒”(直接从计时系统扣除1秒),而国际计量大会已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制度。
简单说就是未来可能直接改用“闰分钟”,允许原子时和世界时相差接近1分钟再调整,省得老折腾。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也是一件大事。它不会引发什么灾难,但它确实值得关注。这再次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时代。
但加减闰秒如同给全球发通知统一调表,金融、通讯、航天这些精密领域都得重新校准,成本高得像天文数字。更让人忧心的是加速已成趋势,2022年6月29日地球自转比24小时少了1.59毫秒,创下原子钟计时以来的纪录。
而1949至2023年间,地球自转参数变化超出预期35倍以上。地球仿佛成了停不下来的陀螺,越转越急。
在今年盛夏的艳阳下,到时候你可能不会察觉7月22日比昨天短了1.38毫秒,但人类文明精密编织的网,每一根线都拴在那根转动的指针上。
上一篇:杭州东站有人卧轨,列车紧急刹车
下一篇:董明珠落榜,15年来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