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消息】7月4日消息,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漯河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其中明确,聚焦粮食、畜牧、油脂油料、特色果蔬、乡村农文旅、乡村商贸流通等6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5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到2027年,基本形成创新链前瞻引领、产业链完整融合、供应链协同集聚、联农带农富农明显的乡村富民产业生态,建设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强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生猪产业链方面,以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召陵区4个生猪大县区为重点,推广多层楼房养殖,提升养殖场标准化、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宠物产业链方面,鼓励宠物食品类企业实行“公司+种植养殖大户”模式,深化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稳定可靠的优质原料来源及市场销售渠道。依托重点企业及中原食品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快豆腐猫砂替代产品研究,开发低温杀菌湿粮、功能性洁齿冻干、功能性保健品等新产品。
小辣椒产业链方面,发挥临颍县小辣椒产业优势,带动舞阳县、郾城区发展小辣椒种植。到2027年,小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55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
漯河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025—2027年)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豫政办〔2025〕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聚焦粮食、畜牧、油脂油料、特色果蔬、乡村农文旅、乡村商贸流通等6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5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到2027年,基本形成创新链前瞻引领、产业链完整融合、供应链协同集聚、联农带农富农明显的乡村富民产业生态,建设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强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培育重点
(一)粮食产业集群
1.小麦产业链。以临颍县、郾城区颍河30万亩示范区和舞阳县泥河洼16万亩示范方小麦主产区为重点,推动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发展。支持企业加快专用面粉、活性面筋粉研发,发展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中高档主食加工产品,推动主食产业化发展。到2027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以上,产业链规模达到80亿元。(牵头单位:市粮食和储备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科学院、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
2.玉米产业链。开展高质量玉米品种选育,发展鲜食玉米、青贮饲料玉米,推广高赖氨酸、高油、高蛋白、高淀粉等药用、饲料用、酒用和加工专用品种,稳步推进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支持企业发展变性淀粉、蛋白饲料、乙酸乙醇、果葡糖浆、益生菌、聚乳酸等玉米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产业链规模达到25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科学院、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
(二)畜牧产业集群
3.生猪产业链。以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召陵区4个生猪大县区为重点,推广多层楼房养殖,提升养殖场标准化、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引导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鼓励生猪屠宰企业加快分割、储藏、运输设施装备升级,引导大中型肉制品加工企业推进精细化分割、冷链化物流、冷鲜化上市,发展火腿肠、肉脯、中华菜肴等精深加工产品。引导中小肉制品企业发挥特色、错位发展。到2027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320万头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300亿元。(牵头单位:市畜牧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4.家禽产业链。加大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提升肉鸡、蛋鸡育种水平。引导蛋鸡产业发展临颍县颍川白鹅、源汇区鹌鹑、召陵区鸽子等小众类、特色化、差异化禽产品。推广集约节约化利用土地、精准化饲喂、智能化巡检、资源化利用粪污发展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精分割产品、低温肉制品、生鲜调理肉制品、速冻调理肉制品。支持企业抢占市场细分领域,开发低脂类肉制品。到2027年,家禽养殖稳定在1亿只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牵头单位:市畜牧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5.牛羊产业链。立足“黄淮肉羊”种质优势,支持养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的繁育体系。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养殖合作组织,以大带小扩大养殖规模。鼓励规模肉羊肉牛养殖企业建设屠宰厂,完善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车间、冷库等设施。依托优质原料和传统胡辣汤工艺,加快构建北舞渡胡辣汤全产业链条。支持企业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到2027年,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6万头、60万只,产业链规模达到25亿元。(牵头单位:市畜牧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6.宠物产业链。鼓励宠物食品类企业实行“公司+种植养殖大户”模式,深化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稳定可靠的优质原料来源及市场销售渠道。依托重点企业及中原食品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快豆腐猫砂替代产品研究,开发低温杀菌湿粮、功能性洁齿冻干、功能性保健品等新产品。引导本地企业转型转产宠物产品,发展宠物食品、药品、玩具、用品服务等多元化宠物经济。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5亿元。(牵头单位:市畜牧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油脂油料产业集群
7.花生产业链。以舞阳县章化镇、召陵区老窝镇等传统种植地区为重点,发展高油、高油酸花生,推广高蛋白花生、食用花生新品种。推广花生防止黄曲霉素污染等标准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支持企业发展多味花生、卤味花生、花生豆、花生油、花生酱、花生酥、花生糖等食品及高端西点食品配料,开发花生蛋白、花生肽、花生活性物质提取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27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5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科学院;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8.大豆产业链。积极选育推广高产高蛋白大豆,以临颍县杜曲镇、台陈镇、大郭镇为中心,充分利用我市的气候资源和贮运优势,引进、示范、推广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打造8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区,不断扩大大豆产业规模。引导舞阳县、源汇区发展豆制品特色美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风干营养面、豆腐、豆干、千张、饮料、腐竹等加工豆制品。支持企业发展手撕素肉、食品配料等大豆休闲食品,扩大投资,开发功能肽、植物蛋白肉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27年,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5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科学院)
(四)特色农产品集群
9.小辣椒产业链。发挥临颍县小辣椒产业优势,带动舞阳县、郾城区发展小辣椒种植。选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研发新机具,推进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规模化、智能化初加工能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医疗、保健、美容、军工、建筑防腐等精深加工制品。到2027年,小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55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科学院、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
10.食用菌产业链。以舞阳县文峰乡为核心,做大做强香菇产业,推广羊肚菌、双孢菇、大球盖菇等高附加值珍稀品种,优化菌菇品种结构。支持企业开展菌种优良品种的选育扩繁、食用菌种植技术推广、食用菌产品加工销售等。引导经营主体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推广高层、工厂化等生产模式,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制品。到2027年,食用菌稳定在5万吨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5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科学院)
11.蔬菜产业链。壮大现代种业企业发展,以临颍县、源汇区蔬菜生产基地为核心,积极推广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轻简化栽培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完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推进蔬菜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储藏、运输等,增强产地产后处理能力。支持加工企业推进团餐、休闲蔬菜食品、食品添加剂、果蔬饲料等精深加工制品。到2027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20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科学院)
12.林果产业链。建设临颍县皇帝庙乡葡萄、舞阳县保和乡葡萄以及郾城区、源汇区、召陵区等城市近郊鲜果基地,积极引进培育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生产、收储、运输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发展冻干、果酱、食品添加剂等水果精深加工制品。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0亿元。(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科学院)
(五)乡村农文旅产业集群
13.乡村特色手工产业链。深入挖掘具有传承基础、规模数量、发展前景的特色手工业,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胡岗农民画、油坊陈陈氏木梳、水车梁剪纸、贾徐王竹编、钮王鸡毛掸子、马店菜刀等传统手工艺品,创响乡土品牌。建设榨油、碾米、磨面、酿酒、养蜂等乡村传统工艺的作坊、车间。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40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14.乡村文旅产业链。以食尚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贾湖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和5个市级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为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乡村康养、乡村民宿、教育研学、特色美食等乡村文旅产业,积极申报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依托田园风光、沙澧水韵、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施策、错位发展,持续打造“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完备的5条幸福乡村游生态旅游线路。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5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六)乡村商贸流通服务业集群
15.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以“县域有中心、乡镇有分拨、村村通快递”为目标,以临颍全国县域流通先进县,舞阳全省县域流通性先进县为引领,持续完善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等商业设施,推动申通、圆通等快递企业进一步驻村设点。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金字招牌,加快补齐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建设。支持第三方机构加强农产品销售数据分析,帮助生产主体改进生产决策、调整产品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鼓励电商平台、直播团队打造特色产品直播基地。到2027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9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
三、推进措施
(一)完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围绕全市15个富民产业链,聚焦延链补链壮链,加快推进44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提档升级,引导46个农业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分别新建1—2个特色产业园区,全市形成100个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全市耕地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全市形成1000个以上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形成“十链百园千基地”联动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畜牧局)
(二)培育分工协作的多元市场主体。支持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和资产转让等形式,分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主动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形成“链主”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支持专业服务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销合作社等开展农业托管、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
(三)打造无缝衔接的创新生态。加大高产高效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打造20个高产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加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聚焦“农业+食品”产业链协同,依托中原食品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链主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行“团队共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发展“三减三健”功能食品、延伸特医特膳食品产业。推广标准化“产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加快省级数字乡村整市推进示范地区建设,提升临颍县数字乡村试点县、舞阳县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畜牧局、市粮食和储备局、市农业科学院、省食品实验室服务中心)
(四)塑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引导各类主体参选豫农优品、美豫粮油等区域公用品牌,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家与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强化“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各县区聚焦“土特产”资源禀赋,创响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品牌。以食品博览会、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豫农优品”数字营销中心、豫中南数字产融平台为载体,加快本土品牌培育、知名品牌汇聚。积极开拓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市场,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参与海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五)健全联农带农的共赢机制。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丰富多种业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价值创造和就业吸纳能力。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鼓励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资源资产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进行股份合作,多种形式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局、市粮食和储备局、市供销社)
四、推进机制
实行乡村富民产业链链长制,分管市领导担任总链长,市农业农村、畜牧、自然资源和规划、商务、文化广电和旅游、粮食和储备部门以及农业科学院分别为链长责任单位。建立“一链一图谱四清单”工作推进机制,分链编制产业链培育方案,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短板、重点事项清单等并动态调整更新,组织按图施工、照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