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YU7以25.35万元起售价搅动中高端纯电SUV市场时,那些以为特斯拉Model Y将开启降价反击的预期落空了。
7月1日,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1万元至28.55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虽维持31.35万元售价,但CLTC续航从719公里提升至750公里。特斯拉此次调价的核心逻辑,敢于将产品升级转化为品牌溢价。Model 3长续航版通过电池化学配方优化和三电系统效率提升,在电池度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续航增加40公里,百公里加速从4.4秒跃升至3.8秒。这种“硬件不变、性能跃升”的魔法,源于特斯拉对电机控制算法和能量管理系统的深度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的加速性能提升通过软件解锁实现,而非硬件改动。不难发现,这家首创“硬件预埋+软件付费”商业模式的顶流电动车制造商还是站在了行业前端。反观小米YU7的“硬件堆料”策略,就有点“大力出奇迹”既视感。YU7标准版虽以835公里续航和800V高压平台形成参数优势,但特斯拉通过实际道路能耗优化,在单位电耗效率上实现反超。Model Y长续航版每度电可行驶9.57公里,而YU7 Pro每度电仅可支撑7.99公里,这种底层技术差距,成为特斯拉坚持溢价的底气。
在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二期尚未投产的背景下,YU7的爆单现象折射出市场对“科技平权”的渴望。但特斯拉的应对策略,展现出老牌劲旅对品牌资产的精准运营。Model Y未跟随降价,反而通过续航升级强化“标杆产品”心智,Model 3的涨价则释放明确信号:特斯拉不再参与单纯的价格战,而是转向价值战。
正如特斯拉此前的无数次调价一样,它的涨跌逻辑与友商的价格战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基于其对制造成本、汇率等自身因素考量。这背后是特斯拉对成本结构的深度掌控。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1-5月特斯拉中国单车毛利率仍维持在22%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特斯拉选择将技术投入转化为定价权,既规避了利润侵蚀风险,又维护了品牌较为高端的形象。
小米YU7的入局,是智能电动车市场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转型的标志。SU7系列在20万元以上市场超越Model Y的销量表现,证明中国品牌已具备定义产品标准的能力。但特斯拉的应对策略,看出来它的参数比拼更多靠体系能力。
这种转变在供应链层面已有征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本地化率已达95%,当特斯拉通过4680电池、CTC技术、一体式压铸技术持续降低成本时,擅长整合供应链的中国品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依赖供应链红利可能削弱长期创新能力。
虽然28.9万张订单展示了小米YU7的市场潜力,但特斯拉通过限时权益(引荐奖励、5年0息)和性能升级的组合拳,试图制造新的决策焦虑。Model Y的“加量不加价”形成隐性逼单效应,而Model 3的涨价则暗示“早买早享受”的消费心理。
而随着消费者心态愈发成熟,他们对电动车的评估维度也正在扩容。YU7的流线型车身和智能座舱固然吸引眼球,但特斯拉的充电网络、OTA升级频率和残值率,仍可能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变量。
在小米YU7的订单潮涌动时,特斯拉要用一场“技术驱动的涨价”完成战略卡位。这也提醒了中国品牌,在参数表上实现的超越,还需要转化为体系能力的胜势,才能在智能电动车的下半场掌握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