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面对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新浪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又以何应对?本期首席访谈,我们专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会长喻国明。
谈智能时代:AI成为中心性的、关键性的改变力量
首席访谈:您曾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智能时代,您如何定义智能时代?
喻国明:之所以把今天称为智能时代,是因为导致社会变革的一些关键性因素发生了改变。
任何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关键变量,从技术的角度来说,AI技术就是当下改变时代、改变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变量,是一种中心性的、关键性的改变力量。
当下,社会正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过度,智能技术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已成为一种基础性力量。在人类实践的任何一个场域,任何一个过程都有智能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智能技术已成为人类实践全要素、全环节、全过程的一种连接型、激活性、整合性的因素的时候,我们就把这样一个时代称为智能时代。
首席访谈:AI何以成为这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变量?
喻国明:AI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1956年美国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在之后69年的发展历史中,有65年的时间,都是以一维的方式进行的——即在一个专门的领域中,对人类智能的某种追赶和超越。人们也并未感受到太多的威胁,这是因为很大程度上这些超越只在特定的领域。
2022年11月底, Chat GPT出现,今年以来,中国的Deepseek也异军突起。当前的人工智能,从一维的影响力进入到两维的影响力。两维是什么?两维就是通用式人工智能。过去的单维影响力是单任务的智能解决方案,而今天是多任务的智能解决方案。换句话说,这种智能体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单一领域的问题,而可能是多领域的。
谈智能替代:让更多人去从事那些属于人的工作
首席访谈:崭新的技术,会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智能时代的来临?
喻国明:今天,生成式AI解决的问题,可能涉及到人类实践的几乎所有方面、所有过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特别是,所谓的智能替代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话题、普遍的话题,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可能会被智能替代。
比如,现在的智能体对癌症诊断率的准确率已经能达到98%,这超过了很多、甚至一流医生的判断力。再如,开发App、设计网站,过去只有技术精英才能做到,并且需要技术团队花费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两个月。现在,哪怕是一个“技术小白”,也可以借助于生成式AI,做一个非常专业的网站或者App。
由于有了人工智能,我们的生活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就业模式会发生重大改变。由于智能替代,大量的工作不需要人来做了。有很多人对这一点发生了恐慌,但其实它也让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从事那些属于人的工作。
首席访谈:也有一种声音说,最初以为人工智能可以去替代一些重体力劳动,但现在反而是替代了一些脑力工作。
喻国明:人工智能要替代体力劳动,还需要智能体的机器。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当具身智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它对于体力劳动的替代就会成为事实。
工业化时代,冲击的是体力劳动者,而这一轮(变革)首先冲击的是那些初级脑力劳动者。生成式AI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其实比人还要专业、还要迅速,而且不计成本、没有抱怨,24小时都可以工作。所以,它的替代性是很强的,但这样的替代并不是对这个岗位本身的替代,而是在升级换代之间的一种跃升。
首席访谈:怎么理解这种跃升?
喻国明:比如,原有行业是360个行业,现在由于智能替代,可能80%的人被稀释出来了,那这些人就失业了吗?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原行业被替代之后还会出现新的行业、新的需求,形成更高基础之上的人的社会分工。比如,发展人工智能,所需要的信息采集、信息挖掘,它的算法信息、它的规则维护,以及它在预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它需要进行某种干预把握的领域里,都会出现许多新的岗位。
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并不是对于人类本身的替代,而是它会出现更多的可能性,有更多的岗位使人类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其实,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角色,只要把他放置于他适用的环节、位置,它就是有价值的。
谈AI素养:既要用其所长,也要有所警觉
首席访谈:近期,政府管理部门积极拥抱AI,成都上线“惠企政策”集成发布和智能查询平台、四川组织3万领导干部“学AI”,你如何看待这个趋势?
喻国明:拥抱AI是必要的,这也是潮流所在。但在拥抱AI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AI素养,不是所有东西都无条件地要用AI。对于AI,我们需要在拥抱、熟悉的基础之上用其所长,也要有所观察、有所防范。AI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变,可能给人类带来福利、福祉,但也可能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性,反噬人类的生存价值。
所以,对于它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迅速去掌握它、认识它,并且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去,但是对于那些可能跟发展相悖的,就要观察、有控制地使用;对于可能带来的反噬,就要采用技术手段、社会规则来限制其蔓延。
首席访谈:以前,我们说媒介素养,但现在可能更需要有AI素养,素养是在不断地进化中。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防范AI可能带来的误导?
喻国明:比如,AI幻觉,生成式AI有时候会出现所谓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它有智能幻觉,有时候会用一种特别学术化的、严谨的语言来给你表达一个百分数、一种情况,但实际上,那完全是它基于要素和要素之间的概率高低的链接。当然,从智能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它的数据不够、算法不够。但我们必须要有所警觉。
再如,社交机器人,它能够帮助扩散,有针对性地、一人一策地精准传播。但同时,AI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偏节奏、误导舆论。对网络舆论意见的判断,通常是按照人数多少来判断的。人工智能一分钟可以产出500条、甚至1000条评论,并且以用户熟悉的关键词对用户进行针对性舆论打击,进而让用户误以为这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所以我们以前说媒体素养,可能现在要叫AI素养。随着AI的发展,人的认知,也要不断的进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智能时代更好地熟悉AI,进而更有能力地去学习它、应用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马玉宝 刘金陈 实习生 黄鑫 责任编辑 刘春春 编辑 戴艾岑 审核 张舟